因为屈原,汨罗江成为流淌诗歌、流淌文化和流淌传奇的江,这里是粽子之源,龙舟之始,中华文明的根脉之一,余光中先生赞道: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多次从江边的屈子祠经过,匆匆忙忙,无暇去游览,无心去感怀。终于有机会放下俗务,下决心专程前往屈子祠游览。我驾车沿汨罗江在107国道上奔驰,汨罗江静静流淌,两岸风光旖旎,阳光灿烂,空气中散发出田园里特有的清香,我静下心来与汨罗江亲密接触了。
屈子祠位于汨罗北部二十五公里左右的汨罗江边,是汨罗人民为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建。依山傍水,古朴优雅,环境幽静,古木参天。如今的屈子祠景区景已发展为屈子文化园,规模扩大了十倍以上,人民政府花了几十个亿来建设,在原有的屈子祠基础上,新建了香草湖、屈子书院、屈子祠、楚堤、独醒亭、骚坛、濯缨桥、桃花洞、寿星台、剪刀池、绣花墩、望爷墩等景点,被评定为4A级景区,屈子祠依然是景区的核心。大概是受疫情影响,偌大的景区游人稀少,有些落魄荒凉的感觉。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贵族,楚怀王的重臣,他倡导举贤荐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这些主张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屈原遭遇谗言被去职,被怀王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灭亡,心如刀割,但是他不愿意舍弃自己祖国而作他臣,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沿岸百姓制作粽叶包裹的米食投入汨罗江,期望鱼儿不要吃屈大夫的尸体,又竞相划舟沿江寻找屈子,这就是粽子和龙舟的起源。
屈原原本深得怀王重用,因治国路线与怀王不合,加之遭人嫉恨,逐步失去怀王信任,先是离开权力中心,后被逐出,被流放,行吟于汨罗江一带。国破之后,屈子怀石投江而死。屈原性情孤傲,不会圆通,不懂得说服怀王,没有为自己争取到一个实现自己治国梦想的工作环境,也无法实施自己强国富民的理想,从为人为官上而言,确实不算成功。然而,忧愤出诗人,正是这样遭遇、这样的性情和这样的风骨造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位最伟大的诗人,使汨罗江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诗歌之源,端午节是诗人不死、屈原复活的日子。千百年来中国人用一个永久的节日来世代纪念一位诗人,中华有幸、文化有幸、屈子有幸!
做为读书人,我深为屈子的才华和风骨所折服,在汨罗江边漫步,仿佛还能感受到诗人深邃的眼神,仿佛还能看到那个清瘦的身影在汨罗江边行吟。追求真理的征途遥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辈受此鼓舞,断不敢退却,不敢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