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脉浮:贴到皮肤感觉脉在跳动。如果你平时脉很沉,即使感冒脉也不一定浮到皮肤表面,自己要熟悉自己平时的脉象。
2)风伤卫,名为中风,用桂枝汤。
3)寒伤营,名为伤寒,用麻黄汤
4)三阳经的感冒还会发烧,流鼻涕,如果用抗生素、退烧药、点滴,有些人会拉肚子,对人的损害会更大。头昏,想睡觉,我们不叫感冒,所以就算医好了,在中医的角度,还是没有医好,体质会变更差。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1)主证:汗出、恶风,脉浮缓
2)兼证:发热、头痛、怕冷
3)风伤胃的感冒,摸起来身体是有一点湿润的,因为全身的皮是松开的,所以脉不会绷得很紧,是柔软的浮脉。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1)主证:恶寒,脉浮紧,无汗
2)兼证:发热、体痛、呕逆
3)一个人感冒之后,胃口恢复就代表她感冒好了。
4)中医认为,伤寒感冒要吃那种非常好消化的东西,而不是说吃很,因为会消耗的能量,当你胃口因为要抗病而停摆的时候,你再吃一点东西,其实很容易吐。
5)一个病,有一个病的主轴,把主轴处理好了,其他的病才会好。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脉数急者,此为传也。
1)如果脉还是浮脉,病还是停留在太阳区块。
2)烦躁,代表他体内有热散不掉,“爱吐”是少阳区块的一个证
3)治感冒是很赶时间的,不能死守一条经。
5、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已发汗,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1)温病:感冒的时候同时身体有细菌造成发炎感染,是一个真正的实热,燥热。西医用抗生素,比较伤身体。中医把病邪发出去就好了。
2)温病,恶寒恶风被身体这种燥热感抵消掉。身体有细菌感染。
3)当我们身体发炎的时候,身体会比较干燥,所以会有口渴的感觉。太阳病伤风的桂枝症或麻黄汤症,病人不一定会有特别口渴的感觉。
4)温病的脉很有力,摸起来很扎实,滑。
5)你的津液被伤到之后,会比平时更容易感冒
6)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冬不藏精的人,身体里面累积的病毒,会让免疫机能变弱,到第二年春天发出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变成温变,就是细菌性的感染容易发生。
7)热伤风→热感冒。脉,和桂枝汤麻黄汤脉是一样的,浮,然后按下去比较空。
8)温病要用一些清热消炎凉血的药,比如石膏,黄芩,黄连,黄柏。凉血的药,生地黄牡丹皮,就是除了感冒之外,还要加上很多消炎的药。
9)如果发汗之后身有一种灼热感,叫做风温。自汗出,热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己流汗。身体烧到一定程度,这个人可能陷入半昏迷的状态,说话有困难,鼻息鼾是里面有热。
10)用下法,拉出一堆东西,精液会更受损,小便不利,尿失禁,失溲。
如果用火法,热上加热,血液里面的色素会渗出来,会把人皮肤染黄。
当发热到一定程度,人会全身抽搐僵直。
如果用火熏,出一身大汗,很伤元气,恶搞两次,离死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