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读明明德一讲,看到了书中从三方面阐释明明德。什么是明明德?为什么要修明明德?怎么修明明德?
一、什么是明明德?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使之明亮。“明德”是光明的本性。三字经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说的是人本来都具有善良的美好的本性,明明德就是使人焕发出先天美好的本性。也是焕发出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人性中的善。是孟子说的四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老天赋予我们的本性都是善的,美好的。比如我们看见电视中播放的汶川地震场面心里会特别难过,更有很多人泪流满面,这就是恻隐之心。
二、为什么要修明明德?
既然人本性是善的,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差别,不一样呢?“性相近,习相远”本性都是一样的,但后天的习染,环境让我们人与人之间有了差别。这些习染也蒙蔽了我们的本心,让我们失去了先天智慧。习染越多,越加浑浑噩噩的,看不清人,办不明白事。反而让情和欲主导着我们的心和肉体。我们活的纠结,活的累,感觉人生磕磕绊绊怎么就那么难呢。都是因为我们的心被蒙上了灰尘,一层又一层。平时感觉还好,遇事就“率情,率欲”出发。
三、怎么修明明德?
我们首先要觉,有想变好,有找回本心的觉悟,然后去修身,强其所不能日日练习,时时警觉,观自己的每一念。不掉在事情的漩涡里,不动心。当情绪来了时候,我们要有看见它的能力,但是不能被它带走了,也就是不能心为物役,心不动。就好比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那水面平静无波时,水中能够清晰的映出那轮明月。但是水动一点点,那月就没有了。我们的心也是一池水,更是一面镜子,动了,就不能清晰的看到事物的本质了。这些功夫是要修的,也就是练习。每天,每件事都有意觉察自己,省察克治,让新的灰尘尽可能少落在心镜上,旧的慢慢擦去,心终有一天会恢复它本来的明亮。在修的过程中,有意的让自己心存善念,一天练习哪怕有一个好的念,有善念才能有善行,有善行也就是明明德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