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因为读书有感而笔记,因为分享也是学习而传播——利己、利他而利众,以小我的自律而唤起大我的自省,就是一种独有的幸福。
正文
美国哥伦比亚神经生物学博士王健(笔名光子)写了一本《世界边缘的秘密:科学对生命的惊人回答》——通过介绍人类在探索生存空间过程中,对大地边缘、世界边缘和生命边缘的认识,从而突破思维意识的束缚,找到生命的意义。
王健认为:世界的边缘可远可近。
之所以远,它没有我们能明确看到的界限,看似无边无际;之所以近,因为它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仿佛能随时触碰到一样。
很多人都好奇,到底世界的边缘在哪里?
也有人从这个问题延伸到探索内心世界,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本文将从世界的边缘在哪里?宇宙的边缘在哪里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边缘在哪里这三部分内容,大家一起跟随王健的脚步,一同探索世界和宇宙的边缘,以及人类的精神世界。
【一】世界的边缘在哪里?
所谓边缘: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的边沿部分界线。
比如:一张A4纸,我们看到它有四条边,这四条边就是纸的边缘;还有我们四合院的四边围墙,就是这个院子的边缘——以此类推,国家界碑所在位置就是一个国家的边缘。
那么,世界的边缘在哪里呢?
对世界边缘的探索,其实在人类文明起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1、东方文化关于天和地的解释与记载;
(1)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为世界是有边缘的;
由于古人看到的河流是从西往东流,星星是从东往西移动,所以,天和地是两块倾斜的“大平板”,人们生活在两块倾斜的“大平板”中间,“大平板”的四边就是世界的边缘。
(2)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殷末周初时期),又发展成了“盖天说”;
彼时的人们认为:天好比倒扣过来的半圆形锅,地就像一张“大棋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圆地方”,认为“棋盘”的边缘就是世界的边缘。
2、西方文化关于天和地的结论源于探险;
时间来到15世纪,人类在掌握了航海技术后,发现我们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圆形的球体(无论是从东走到西,还是从南走到北,都会从起点绕一圈再回到原地)——这个结论源于麦哲伦的一次探险。
他率领探险船队在1519年9月20日出发,至1522年9月6日回归起点,全程用时1082天,航线总长60440公里——麦哲伦此次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本身就是个圆形的球体,世界边缘就是外层裸露的地面部分,它并不是方形的,而是首尾相接的圆形。
友情提示:为了便于大家对世界边缘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地球想象成一个熟鸡蛋,地核和地壳就是蛋黄和蛋白,地面部分就是蛋壳——所以,那层坚硬的外壳就是世界的边缘。
【二】宇宙的边缘在哪里?
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人类一直有无穷无尽的求知欲。
从世界一直延伸到宇宙,从公元前到21世纪,我们一直有新的发现;遗憾的是,凭借现今的科学技术,我们还是无法找到宇宙的边缘——但是我们可以从五个阶段的研究中,拼凑出相关信息。
阶段一:是在遥远的中国古代——曾有一本《列子·汤问》记载:夸父追到了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在古代地图中,“禺谷”离黄河、渭河不远);
在当时中国人的认知里,地球半径只有大约4000公里。
阶段二:时间来到公元前500年左右;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则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几百年后,阿基米德认为天球半径为18亿公里;差不多与此同时,中国战国时代也提出了浑天说,认为天地都是球状的。
阶段三:时间来到了公元1543年;
在这一年,我们对于宇宙边缘有了突破性的认知。
(1)哥白尼写出了《天球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
(2)后来牛顿发展了日心说,对世界边缘的认知从地球扩大到了太阳系,发现其实地球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部分;
(3)再后来,赫歇尔利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观察太空,测算出银河系的半径约为4300光年,宇宙边缘被科学实验数据进一步扩大;
(4)随后美国天文学家哈勃观察到了多个星系,宇宙的边缘半径扩大到了30亿光年;
(5)现在我们知道宇宙直径大约920亿光年,含有1000亿个星系。
阶段四:时间来到了20世纪——科学家在探测宇宙边缘的过程中,发现宇宙一直在不断膨胀;于是,他们就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相关理论。
比利时勒梅特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奇点爆炸而来,据目前数据猜测,宇宙的半径可能要比460亿光年还要大。
阶段五:根据现代科学探索和观察,发现宇宙的广阔程度超乎我们想象。
友情提示:至于宇宙的边缘到底有多大,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新的数据会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
【三】人类精神世界的边缘在哪里?
随着时间推移,人类从对世界、宇宙的探索延伸到了精神世界,在自我认识的范围内,开始对精神世界边缘进行探索。
那么,人类精神世界的边缘又在哪里呢?
王健认为:当濒临死亡的那一刻,你的精神世界才走到了边缘。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可以尝试以自我为中心,发散思维,从生命和死亡这两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
1、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我们要认清“我”是谁;
“我”是一个有血有肉,还有思想意识的生命体——只有当自己的呼吸、心跳、意识存在的时候,才会感受到“我”的存在,才会看到世界的存在。
2、从死亡的角度来看,自己在精神世界中永远都站在舞台的中央;
在以“自我”为参照物的世界里,无论自己如何移动,都改变不了自己居于中心的位置——你所看到的世界,只能有唯一一个视角,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看,自己不可能站在局外,也无法以另一个人的视角看世界。
如果自己消失了,认知中的世界也就随之坍塌,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万物皆空”——人活着的时候,可以拥有很多东西,可一旦生命消失了,所有的东西就都不是你的了。
简单理解:只有面对死亡的威胁,我们才会找到精神世界的边缘;因此,要珍惜生命,活在当下。
友情提示:
1、在浩瀚的宇宙和时间长河中,我们的生命犹如世界的一个过客,甚至比灰尘还要渺小和短暂;
2、有些人从生死的边缘走过来,得到生命的启迪,于是对生活的态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要感恩生命,珍惜活在当下的每一天。
结语
普通人很少去关注世界、宇宙以及精神世界的边缘到底在哪里?其实人类从未停止对未知世界、宇宙及精神世界边缘的探索——边缘就是人类所认识的范围内的最远距离。
从一开始,人类就对生存的环境进行探索,逐渐发现了地球是圆形的;人类在对宇宙天体的探索中,发现宇宙是浩瀚无垠的空间,在目前的技术范围内,还找不到宇宙的边缘;只有当濒临死亡的那一刻,你的精神世界才走到了边缘。
自省重在修身,贵在自知之明——《世界边缘的秘密:科学对生命的惊人回答》是一本解析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哲学类书籍,书中运用大量科学界、宗教界等著名人物的理论观点和小故事,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找到生命的意义。
都是小人物,好好活着就行了,生活的本意,是平淡且知足;别放大情绪,别为难自己,人生不过三万天,健康快乐最值钱——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一直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在对物质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我们重新认识了世界以及生命的意义。希望本文能让大家审视自己内心世界的力量,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