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为何,我人生的进程中总是比别人慢一步,说是一步,用年龄来量度的话,大概也有两年了吧。我不知道两年时间可以造就什么,但是我清楚地明白,一是你焦急如焚地活着,另一个就是让你慢慢地、慢慢地沉淀。
我花费的第一年时间主要是弥补高考的失利。高考完后,我到了一个从没去过,也没有路过的小镇上,在那里一所高中里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复读生活。那一年我20岁。在回顾过去的青春时期,我总觉得 纯粹学习的时间占得有点长了,以致我 一把年纪了,还不能实现自己的一些梦想或成就某些事业。在中国神奇的国度里,高考是一种特有的考试制度,但是对于它的感觉,我并没有太多臧否。或许,人的弱冠之年就应该是在学校里。青春的颤动是热情奔放的,说起来让人回味无穷,也让人深感叹息。对于青春,我却有另一种看法,青春是我们会因为无知而迫切地成长的一个过程。在那里我们盼望着早点摆脱学校的纠缠,但每一次的离别却有那么让人肠断。除了死,我觉得没有任何时期能够比得上年幼的我们在第一次嗅到离别气息时的痛楚更深。那些年,我们认为离别是痛苦的。而我,用了一年的时间去重新认识了离别情。离别是新的开始,时间是疼苦最好的解药。这一年,我学会向前看。
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读过的每一首诗,听过的每一首歌,我似乎都微微感受到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而对悲哀之感尤为深切。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也正是这种情感丰富的人才能体会都自己情感的所在。他既能为花开而欣悦,也能为日落而哀叹,既能替蝶化而兴奋,又能替叶枯而饮泣。在我看来,具有这种迁客骚人的情怀多得我们年少的纯洁,这是我们最接近大自然的时期有是我们感知最敏锐的时候。然而,这种文人情怀,总是略带悲观。在这种细腻的情感下带给我们在人生的感官上,我认为是悲大于乐的。而正是那一年,我也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明白,悲只是我们的一个短暂的过度期(当然这个短暂的过渡期往往是那么的悠长),只要熬过“悲”,我们就能够获得更大的动力支撑我们前进。能够处理好这种情感,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挫败,只要把自己“杀”死后重生,没有什么是可怕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改变,多大的悲哀到了尽头也会成为前行的动力,困难或者厄运是我们“前一世”的遭遇,置之死地而后生,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给自己再一次追求梦想的动力。
我二十岁这年,我从一个悲观的小孩转变成乐观的青年。也是在那一年,我确定抛弃面具,让自己存在。在我上初中以来,我就开始思考怎么知道自己的存在。怎么让自己能够在这世界上画上自己真实的一笔。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我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我认为自己是独特的,别人不会懂得我到底在想什么,因为我的思想是那么的超前。这是孤独的,我总是渴望在世界的某一端有着另一个自己,不用说话就能明白我的所思所想。因此在这种自我封锁的状态,无形中你就会变得不像你,在别人的面前你带着隐藏自己的面具在生存着。在这街道上彳亍的不是你本身,而是面具,在和别人谈话的不是你本身,而是面具。你在世界上所留下的痕迹不是你本身的意志体现,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社会外的旁观者,观测着每一个人的生存的足迹,而你回望过去,却无法寻找到属于自己真正的踪迹,你在别人的心目中也没有存在过。也是那一年,我知道人会有双重人格,而显露在外的第一重并不是本身所愿意呈现的,恰恰在内心深处的才是自己迫切要冲破障碍活在世人面前的自己。也是那一年,我决定把面具摘下,把我内心真实的自己释放出来,把二重人格变成一重,用内心的自己向所有人坦诚。在人生,用自己真实的情感画出的痕迹才是你真正的存在。
这是在二十岁那年所沉淀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却影响了我往后的生活,使我又多用了一年的时间来沉淀。
今年,我二十五岁,无业。这一年,我明白了在人生中不应去寻找临界点,因为世界上中立的物质太少可能也不存在,或许你花了一生也觅寻不到,所以我们面对问题时必须做出选择一方的抉择。
在上大学后,我觉得我的生活往往比人复杂得多,因为我想得比别人多,我时常在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存是一种什么形态,人情感是存在共同性的,性格对人的脸容的影响,这问题在我的脑袋里都曾经思考过,而我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并不是在阅读书籍上所产生的,而是从生活中切切实实所引发的。就好似中国人自古以来凭着总结经验来推算时节一样。我对生活的细微感悟是十分深刻的,同时我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对这些细微的映像进行总结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知,只是习惯,就像很多人会存在这样那样的思维习惯。我喜欢对人的性格情感进行观察并总结。以至于,在我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的一个流程。从面部的细微表情与及眼神,处事微细行为举止都是我判读对方性格的维度,而我的推测又恰恰是他们的性格体现,我很相信相由心生。内心的想法完全可以显露于你的气息。我所观察的不是你的长相,而是你渗透出来的气质,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气质与性格有很大的关联性。人的行为方式和其对方法的选择都会受到性格的影响,因此就能够根据其性格特点而判断他未来的行动方向。而在我的四年大学时间里,也体现出我这种经验上的总结也是可行的。
有时我在与人相处时,会不知不觉地模仿对方的性格。就好似镜子一样,我在他面前所体现出来的性格是他自己特有的(这可能有点主观),但是他不曾发觉,所以我有必要认为,不是所有人都有自知之明,不是所有人都了解自己的性格,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一生都受到他性格的左右,包括不利发展的性格。而大部分的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也同时知道在中国古老的“八字算命”中有时说得那么准,因为人的一生都是有性格确定你选择偏好。不懂得认清自己的性格,不把不利的性格改掉,你就活在自己的“命”里,你永远也跳不出中国人几千年来总结的命理之书,你会活在他们的“天支地干”里。
当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时,了解人类性格的种类也就越来越丰富了。这时却出现了另一个弊端,我会把自己弄丢了。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于是我陷入了一种自己认为的无为状态。我自己认为情感是可以和行为分离管理的(后来我发现在对抗消极情绪来说也是一种好方法)。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脑袋是停止关于人性方面的思考。对于任何事情,我没有喜怒哀乐,我对于外婆的去世,没有感到悲哀,也没有为她早登极乐而高兴(当然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对于世上的事没有表现出必要的情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认为自己是达到了管理情感的最高水平,无欲无求,看似六根清净。这不就是我一直需找的人性上的临界点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很难得的境界。世界是很简单的,复杂的是你想太多而已,对于事物的变化而不所动容,这是一种了不得的层次了吧!?
这不是一种高境界,这使我又再一次进入了悲观主义里。没错,无所动容,其实就是一种悲观的体现。面对世间的一切,你应该要根据你自己选择相应的情感与之对应。“无所谓”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产物,因为你不可能对生活失去追求。人生活需要“有所谓”来引导你前进或者导致你后退。在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觉得生活不能无欲无求,欲望也是一种推人前进的性情。所以我们要有欲望。因此我从这种无欲,无所动容的性情中一下子转化对一切都有所谓。这使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我深切地渴望能够赚到一大笔钱,可以花销。就这样,我和很多大学生都一样,变得十分的急躁。而这个时候,我也接近于大学毕业了。在焦急的心态里,我不知道我想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因此,在毕业后的一年,我选择考研。
也正是考研这一年,二十五岁这一年,我花多一年时间想继续我的学业,在这一年里,我的心情是相当的不平静的,总是在纠结于放弃或者不放弃的选择中。在我很早的时候就明白一个关于自己的定律,考试是心态决定的。很明显最终是失败告终。所以,到现在我仍然是无业。但是,现在的我却不再焦急。因为,我已经花了足够令我沉淀的时间了,我恢复了正常。我的青春很大一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思维斗争中走过来,有时,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什么精神病之类的,但是此刻我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写着文章,也就证明我还是一个正常人一样。没错,就人类来说,人生没有很多的独特,更多的是平常。而我们都是平常的人,静静地在走着自己认为不平常的路。当然,有时候我们要用多点时间来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