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这本是同名文章作为书的名字,这也是她早期的文学作品。难怪她在序中所说要感谢刘亮程的首推才给她发表的机会,也是她后来慢慢开始文学之路的初始。这本书大体读起来的确也和刘亮程的文风有一点是相通的,我在其中读到了刘亮程的影子。尤其是李娟写到她在路上奔跑不断落下的叶子。
李娟说,你对这个世界的惊奇,其实就是你的寂寞。读很多短篇集合的书就是容易,每天睡觉前读一篇或者几篇,不像是长篇小说中间不能断档。否则每次都是要重新开始,才能搭上前言接后语。这本书很多的集合,大体说的都是散文类的抒情,其中有两篇我甚至偷偷的猜测是不是因为母亲去世,后来搜索得知她母亲并未去世,而她在书中所呐喊的“母亲”,其实是隐喻。也可能是因为当时照顾病重的外婆吧,在当时情境里,曾经相依为命的亲人徘徊病痛边缘,任何人都会感同身受的生出很多关于生命的哲思。
后来李娟的补序又提及写《九篇雪》的时候心中正好在爱着一个人,这一下书中的情感抒发就都有所解了。一如她所写的:“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正深深地爱着一个人,对他的爱意和渴望浸透字里行间。可能这本书的魅力之一正在于此--因为暗藏爱情而流露“天知地知”的神秘美感。”直抒心意的文字,总是会找到共鸣,深深在爱着一个人是如何的情感喷薄,思想肆虐、情绪混乱,我想我也深有体会。
在李娟的书中还有一个背影逐渐清晰的人,那就是她的母亲。她的那个带她走进茫茫山野求生活的母亲、哪个在极寒极致条件下努力搭建帐篷的母亲、那个还有童心时不时捉弄李娟的母亲,那个会花上一天时间进山林里采蘑菇的母亲,是匍匐在大地上的母亲,也是向阳而生的母亲。读她的文字,更多的是读到她的母亲,每段描述也都时时刻刻让我想到我的母亲。
“当风雨来时,我们几乎只能用双手挡在头顶上,我们保不住房子,最多只能保住心底巴掌大的一处干燥温暖的角落。”我想起了少时母亲的很多场景,她们是和天下很多匍匐在大地上的母亲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