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读了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吴忠豪教授的《教课文,还是教语文》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
文章用台湾的赵靖忠老师的话点明主题,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接着剖析了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擅变过来的。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上的人文教化功能,但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那教课文和教语文区别在哪里呢?其实就是“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而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而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而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方法。所以,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就是造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
吴教授指出,造成语文课不能跳出教课文的怪圈,其主要原因和语文课的课程设计有关。第一是教材没有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相当数量的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内容”认识肤浅,难以区分“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甚至误将“教材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结果造成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被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这样的语文课上和不上当然就没有多少区别。第二是现行语文教学流程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现在的语文教学一般流程是先初读课文,再分段讲解,最后总结练习。这样,教学流程本身就是一个适应与文本解读的流程。语文课堂上大量时间被用于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学习的流程应该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第三是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预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时间。现在的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太多,一篇课文教两个课时,只够教师讲课文,如果把课文减少一半,大概每学期交15篇左右,那么就可以留出一半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语文课如果有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表达去实践,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一定能够提高。
在现行语文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呢?吴忠豪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教师要非常明确。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第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语文课程内容很多,但一节课的时间也有限,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抓住其中一个或两个教学内容重点教授,力求教会。第三,依据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流程。要教会学生,其教学流程应该是“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绝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它凸显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我相信只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在不断的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终究会实现美丽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