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爸爸打电话给妈妈:“别去曹操墓了,人多的很,挤不动。要不你在家看孩儿,让他们几个去吧。其实里面也没啥东西……”爸爸就是操心命,人不在家,还要远程遥控。
本来说好今天一起去曹操墓的,就在昨天晚上,大家还都在为免门票而努力背诵曹操的诗歌。爸爸一个电话打过来,全都不想去了。只有杜先生坚持要去,说是既然来了,不去太遗憾。我便和杜先生两个人驾车前往曹操高陵。没有孩子们当小尾巴,倒是挺悠闲惬意的!
曹操高陵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安丰乡西高穴村,依山傍水,地势高亢,四野旷远。远远望去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我心想:糟了,人果然不少。走近一看,原来这长长的队伍都是在等待背诵曹操的诗歌,为的是“免门票”。杜先生摇着头说:“算了算了,我宁愿花50元钱买一张门票,也不排队背诗歌,这架势至少需要排两个小时。”于是,我俩果断网上购票,顺利进入曹操高陵,因为进去较早,里面人并不是很多。
一进曹操高陵,一个巨型雕塑巍然矗立在正中央,上书“魏武挥鞭”四个大字,呵~一代枭雄,果然威武。对于我来说,曹操高陵遗址其实并没什么看头,但在遗址的旁边,按照1:1的比例还原了曹操高陵的内部构造,里面还为我们展示了汉魏时期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出土的许多文物,这是很长见识的。
据说,曹操墓之所以被发现,是因为先发现了鲁潜墓,而鲁潜墓志上对曹操墓的位置记载的清清楚楚。
在曹操高陵博物馆内,我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曹操。在我的印象中,曹操一直被赋予白脸奸臣的形象,在《三国演义》里,由于作者奉行“尊刘抑曹”的思想,一心想要维护正统,所以曹操也是被塑造成“奸诈、多疑、残暴、诡谲”的奸雄。但其实,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秋,曹操却在凭借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力挽狂澜,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贡献巨大。
迎帝都许。东汉末年,董卓乱政,迁都长安,汉献帝被迫逃往洛阳,颠沛流离,过着乞丐般的生活。曹操将汉献帝从洛阳迎接到许昌,并将许昌立为东汉新都,随后以许昌为根据地,“奉国威灵,仗钺征伐”,以期匡扶汉室,一统天下。当然,在《三国演义》里,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说他狼子野心,早有谋逆之心,只是怕背负骂名,才没有废帝。
崇礼尚法。“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在治国方略上,曹操坚持以礼为先、礼法皆重的理念,于崇尚仁义、道德、礼让教民的基础上,又重法尚法。曹操重德尚法的政治思想在汉末乱世之中,对于维护东汉帝国的统治,具有卓有成效的现实意义。
戒奢尚俭。中国传统以来“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导致厚葬之风盛行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出现两汉以来“天下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的局面,曹操大力推行薄葬:贫瘠之地、不封不树、无藏金玉珠宝等,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位实施薄葬的帝王。
当然,也有说法是,曹操自己便是靠盗墓发家致富,他在军中建立一个盗墓队,凡是曹军经过的地方,只要有古墓,一律盗挖。因此,曹操也怕别人盗他的墓,临死前,他还让儿子给他搞七十二疑冢,以防被盗。也因此,曹操墓中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建安文学的领袖。建安文学以三曹七子为代表,他们经常聚在一起饮酒赋诗,品文论道。他们的诗文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被称为“建安风骨”。还有人说:“所谓建安之风骨,唯孟德一人之风骨也。”可见,曹操诗文成就之高之大。
用兵如神。曹操一生征战南北,经历大小战争无数次,尽管互有胜负,但总是胜多负少。而最难能可贵,也最令人饮佩的是他愈挫愈勇,永不言败的顽强个性特征。在危难之际,特别是在军事行动受到挫折的时候,他总是放声大笑,起到了非常好的激励官兵士气,消除低迷情绪的作用。
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人们对他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恨者恶之,爱者亲之。
黄仁宇说:《三国志》里的曹操,不见得比他同时人物如刘备、孙权更为谲诈。而且他有敢说敢做、豪迈磊落、放浪不羁的浪漫色彩。曹操能够出类拔萃,是由于他的不拘小节、眼光远大。
郭沫若说: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
范文澜说: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
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最终,咱们还要来看伟人的“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