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解决问题,这不要紧,只要能陪着就好。陪伴,就是最深情的告白。
要感受别人,就要先感受自己
前几天牙疼厉害,检查后需要补上一颗坏牙,先要进行消炎处理,把牙神经破坏掉,而后补好。
消炎需要好几次,医生提醒期间注意牙疼,没想到第二次消炎处理后,昨天夜里牙疼大爆发,从晚上八点持续到凌晨三点,期间找了消炎药服下,效果并不好,疼的呲牙咧嘴,坐卧不安,太阳穴爆裂一般,无法描述的疼才是真疼。
疼的睡不着不说,过一会就要起来去趟厕所,所谓起夜频频,这不是心理问题,实在是生理需要,以前偶尔失眠时体验过,当时并未多想。
这一次,突然明白了,平时听人家说失眠痛苦,只能理性同情,安慰无力,只因为缺少体会,要知道失眠痛苦不仅在于想睡睡不着冲突,还在于如同我这牙痛,这种没有好转希望的折磨。
由此得知,为什么我们要多去体验,多去亲身经历,就在于品到各种滋味,感受不同刺激,产生形象记忆,留下内心痕迹。
这样,当我们听闻别人叙诉痛苦时候,才会真的“感同身受”,否则总是隔着一层。
经历牙疼的失眠经历,当然会更好的理解别人类似痛苦。
这种感同身受的理解,用心理学术语说,就是“共情能力”,即走进别人心理世界感受别人的能力。
我们人性感受都是一样的,为此,想要理解别人,就要先理解自己,想要感受别人,就要先感受自己。
不要多说,只管去做,不要抱怨,只去体验。
“有心”与“用心”,就是人文情怀
当然,问题在于我们能够亲身体验的事情实在有限,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当我们没有亲身体验时,依然可以理解共情别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情怀”。
这种人文情怀,用心理学家的话解释,就是我们之所以能理解另一个人,在于对方和我们一样都是人,换句话说,我们尊重一个人的唯一理由,也在于对方和我一样都是人。
只不过,这种人文情怀需要有意识培养。
家母是八十多的老人家,平时都建议要多喝水,可她总是不愿意多喝,尤其晚上睡觉前更是如此。有几次颇伤感说起来,即便这样,晚上还要起夜很多次,有时候甚至七八次之多。
“可是不能因为起来多,就不喝水啊”,我们习惯这样讲道理,当然无效。
因为问题不在于这些,起夜是睡眠不好的结果,睡眠则是老年人常见问题,再继续思考,睡眠除了生理年龄还意味着心理问题。
我们能看到这个心理问题吗,其实非常难,当老人家说这些时候,我又感到了多少不安呢,给了多少有效帮助呢,看到心理困惑了吗,肤浅的安慰甚至连句安慰都没有,指望什么培养人文情怀呢。
我们不需要经历别人的经历,却依然可以体验别人的体验,关键在于保持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意识,用最朴素的话说就是“有心”与“用心”,这就是人文情怀。
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当我们没有亲身经历不能感同身受,又缺乏理解不会嘘寒问暖,其实还有一个简单办法,就是用陪伴来做好人文情怀。
这方面,有很多感人小故事。
一个小男孩放学很晚才回家,妈妈问原因,他说看到邻居家老爷爷哭得伤心,知道刚失去老奶奶缘故,就去陪他了。妈妈好奇他是如何陪的,孩子说就是坐到老爷爷怀里,陪着一起哭,后来老爷爷和他说了很多话,看到老爷爷不再哭了,自己就回来了。
还有个“蘑菇”的故事,一个精神病人撑着一把伞蹲着,别管谁劝,就是不起来,后来有个心理医生过来,也举着一把伞挨着蹲下去,不说一句话,很久后病人主动问“你也是蘑菇吗?”于是这两朵“蘑菇”就可以交流说话了。
这次牙疼过后,早上老婆说她昨夜里睡怪好来,我说是啊,问家里有没有止痛药都不回话,她说其实也想陪着一起疼,可是知道陪着也减缓不了我的疼啊。这话说的真实还好听,疼痛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可是这样的话说出来,想到平时抱怨睡眠不好的她一阵阵轻微打鼾声,其实就是最好的陪伴啊。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解决问题,只要陪着就好。陪伴,就是最深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