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8结构化教学日常实践

今天孩子们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关系”,原计划是根据预定的课件上的教学流程展开教学的,早上吃完早餐,在办公室里等开水的过程中,突然想到“结构化”教学,孩子们昨天在学习“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关系”时已经有了“意义、名称、关系”这样的内容结构,今天的内容和昨天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再按照昨天那样依照教材的编排逻辑就会显得无趣,而且很多孩子昨天已经预习了新课,也为了检验孩子的预习效果,因此临时改变了教学流程。
5班今天是第一节课,所以这样的想法就在5班先实践了:前几分钟打开投屏反馈昨天的预习情况,然后每人发一张空白纸,板书乘除法的意义、名称、关系,让学生根据昨天的预习尝试在空白纸上写出来,实在不会的可以翻阅课本查找,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学生在独立完成时候,我巡视了几遍,发现俊成的作品写得特别好,所以最后找了他们小组进行展示,重点讲解了什么是“简便运算”,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了“简便运算”,式子变短了,算得更快了。在举例的过程中,欣喜的是,孩子们不仅局限于课本上的3+3+3+3=12→3×4=12,而是举了别的乘法例子:9+9+9+9=4×9=36,来说明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在讲解除法的意义时,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36÷4=9,36÷9=4与乘法算式4×9=36的各部分练习,发现在除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除数,要求的另一个因数叫做商。在讲解各部分间的关系时,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是乘法中的积也是总数,所以求被除数要用乘法,除数和商都是乘法里的因数,求因数用除法。同事燕子今天也来听课了,听完后了给了个建议,不让孩子们在空白纸上写,让他们在课本上找一找,找到后和同桌交流,这样会更节省时间,我接纳了她的建议在6班是这样操作的,但是因为没有学生写的机会,所以在展示的时候更多的是老师在黑板上扮演,学生则更多的在回答问题,学习的主人在这节课里并没有当主角。所以,总的来说,在课堂上给孩子提供多样的学习方式还是好,符合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有的孩子需要写,有的孩子需要读,有的是需要看,写一写,读一读,听一听,辩一辩,思维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