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折耳猫
在看到姜思达看完《狗十三》以及表达了自己对生活、亲情的感受后,我决定看一看这部电影。
姜思达说:生活总是在强迫我们去接受一些东西。
我想了想,有时,确实如此。
01失与得
李玩是如你、如我一般的普通孩子,因为父母离婚的原因,一直随爷爷奶奶生活,父亲托人带回来一只小狗,幸亏这样,李玩才觉得生活有了些乐趣,能够有个陪伴。
李玩,给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
一天爷爷去买菜,把狗丢了。李玩回到家后,后妈给李玩买了礼物——单排旱冰鞋,若是此时温馨的场面可以长存的话,这会是个幸福的家庭。
愚蠢的大人以为小孩子很简单,一个礼物就能够改变什么,还是说认为旱冰鞋就能够拦住李玩,知道了狗丢了的事实后,李玩彻底爆发了,撕心裂肺地呐喊着爱因斯坦的名字——我曾经的伙伴,你到底在哪里?
如果从来没得到过,是不是现在也不会这么难过、伤心?
丢了狗确实难过,但更难过的是家人却不曾出去找一找,这更令李玩气愤。于是后来在爷爷劝告李玩回家时,李玩失手推倒了爷爷——爷爷摔伤了。
狗十三——狗失散,第一次失散,她要和那个天真、烂漫的自己说再见了。
丢了一只狗,新买一只狗,后妈不理解李玩究竟在闹什么脾气,大家都已经帮你找了,甚至给你买回来一只差不多一样的狗,你还要干什么?
成年人不会理解孩子的想法,也不会去帮助孩子表达和疏导,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就应该懂事、听大人的,不能任性和乱来。
李玩一眼就看出了这只狗不是爱因斯坦,可是大人们都想用这只狗来掩盖这件事,希望尽快过去,李玩气愤、伤心,不想再去辩解什么,因为终究人们只会坚守自己的认知,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看法。
她只好把狗给送走,铁了心把狗放在铁门的围栏最高处,让它自生自灭,可是在看到英语老师打死了飞入教室的蝙蝠后,还是觉得对生命有些残忍,一番斗争后又把这只爱因斯坦的替身带回了家。
虽然不想,但通过接纳第二只狗,也代表着李玩放下了这件事。
从第二只狗的到来开始,李玩变得懂事、沉稳起来,会告诉爷爷:为什么糖尿病人不能吃中国的南瓜?
生活发生了变故后,以及周围人的对待,让李玩这个高中生,不得不藏起了真实的自己,伪装成大人们喜欢的样子。
02懂事与伪装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特别讨厌用懂事这个词去夸一个孩子,千万不要觉得一个孩子懂事了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反而我觉得难过。
懂事,意味着他已经不再具有他的天真和幼稚,他要去试着理解大人们的世界。
爸爸在看到李玩依旧近乎疯狂地去找爱因斯坦时,他作为父母的暴脾气来了,对李玩一通暴打,责怪她:把爷爷推伤了、让奶奶担惊受怕,出门找她,为什么就不能懂事一点?
那么,什么是懂事呢?
我的好朋友找不到了,难道要我装作没事人一样,该吃吃、该喝喝,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也许大人可以,但李玩做不到。
如果一开始李玩就得到了充足的爱,我想,也许她可以做到。可是事实上,家庭对于李玩心灵的呵护简直少之又少,这才导致只是一只狗的爱因斯坦却能在她心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李玩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真实的情绪——她的不满和难过,从没有人告诉她要怎么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排遣负面情绪,所以李玩没有错,只不过她选择的方式不太合理。
可是我们却要求一个高中的孩子自己找寻到最合适的方式,把自己调整到最好的状态,这不是很好笑吗?
爸爸打完李玩后,又开始道歉:爸爸希望你原谅我,我打你是因为爱你,你以后就明白了……
不得不说,人们总是采取最坏的方法来处理事情,还美其名曰:我也是没办法,我是因为爱你才这样做。
既然你希望我懂事,那我就懂事吧。
生日聚会上,对于弟弟的突然到来,李玩并没有表现出一丝不满,画面是赤裸裸的讽刺:亲朋好友们不加掩饰地表现出对昭昭的喜爱,但是却没人让昭昭喊姐姐,这一刻,李玩隔绝了人群、隔绝了家庭。
忽略孩子的感受,这是大人们常常犯的错误,其实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解读能力却很弱。
需要给一些时间让李玩慢慢消化这件事——接受弟弟,爸爸一定很开心,李玩不会再闹小孩脾气了,不会做出让大人认为不懂事的事。端正地静坐,默默看着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在庆祝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记,强装着开心和淡定,只不过不想让人发现她的失落罢了。
这样,你们总该开心了吧?但我却觉得心酸,究竟一个人能承受多大的委屈?
在爸爸朋友的饭局上,叔叔给李玩夹了一块狗肉,众人都知道狗肉会让李玩想起什么、害怕什么,但李玩却咬紧牙,向叔叔道谢,还吃了下去。
李玩真的释怀了吗?
没有,又一次看见了周围人的冷漠、不作为,而爸爸完全有理由说明这一切,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怕拒绝朋友,丢了面子?权利、利益、世俗混杂在一起,不禁一身凉意,这真的是在逼着一个人成为自己讨厌的人。
李玩,又该如何原谅自己,来告慰曾经的爱因斯坦?
03规矩与苦果
看李玩这个人,她在对待父母、长辈间,不加称呼,经常大喊大叫,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说,大家疏于对她在行为习惯、为人处世和礼仪等多方面的培养,可以轻易看到老一辈的观念是:孩子还小,没事的。
后果就是以后出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不仅在李玩身上如此,在昭昭身上也是。
昭昭拿着棍子玩,打爸爸、打妈妈,没有人管他、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然后昭昭拿着棍子打奶奶,把奶奶的头打流血了,明知道就是小孩子的问题,可是在长辈看来,故意袒护,说是孩子小,不懂事,一言以避之——习惯都是一点点养成的,恶因也是一点点积累的,希望到最后不要后悔才好。
昭昭在大家的纵容下继续挥舞手里的棍棒,打了爱因斯坦替身,小狗进行抵抗,结果反被后妈认为太凶恶,直到后来昭昭被咬,不得不送走这只狗。
狗十三——狗失散,第二次失散,她要和伪装的、不成熟的自己说再见了。
李玩看着这只无辜的狗,仿佛也是看着自己的人生,被别人安排来安排去,却从没有人问过她愿不愿意这样、她想要什么……
无辜的狗成为了牺牲品,如果昭昭不打狗,狗自然十分友好,不会被送走;如果大人及时指出昭昭做得不对,要爱护动物,那么这种攻击行为也许就会被制止,归根结底,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甚至在结尾,伴随着凄凉的音乐,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昭昭的人生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明明不喝牛奶,却不说,于是喝了又吐;滑冰摔倒了,自己不能够独立爬起来……在家庭教育中犯的错,某一刻一定会加倍偿还。
04后记
故事结尾,李玩和糖糖在街道走路时,看见了爱因斯坦,李玩却没有直说。
得到了又能怎么样呢?她也不知道爱因斯坦究竟能陪她多久?她只要知道爱因斯坦还活着就好了,也不是只有现在拥有时才开心,曾经拥有过也很好。
这时的李玩自然也是成熟了很多,且愈加沉稳,只是回忆起曾经的自己,有些心酸和无奈,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