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妈妈给的一个事例 : 妈妈有事出门一周,回来之后宝宝对我特别的冷淡,疏远我。不要我喂饭,不要我帮忙洗澡,当我要帮忙的时候会大声说:妈妈,你走开。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应该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么?
这里引出了:联结-断裂-重新联结, 大家可以看到,宝宝因为妈妈离开一周时间,这个就是联结(亲密关系断裂了) 乍一看感觉挺吓人的,但是再仔细看联结断裂再重新联结是人与人之间反复发生,反复循环的一个过程。
其实我们成人之间也会,比如夫妻吵架,两口子因为一件小事谁也不理谁, 任何一个家庭,其实都难免会发生这种情况。 也就是说即使在最亲密的关系当中,双方也是不可能每分每秒都处于联结的状态,暂时的断裂是难免的。我们没有办法避免绝对的断裂,而是要在断裂之后努力重建联结。
夫妻之间重建联结需要双方一起努力,但是亲子之间就不是这样。因为孩子暂时还没有能力有意识的主动采取积极的方式来重建联结,亲子之间的联结工作由我们大人来完成。
这里提到亲子关系,亲子互动就是在和孩子建立联结。亲子互动就好比银行储蓄,当孩子的账户是满的,他跟家长沟通就是顺畅的,更关键是内心会更有底气,更自信, 更愿意迈向独立。
而这里就是孩子跟父母断了联结,但是孩子本能是很渴望父母的联结,但是又害怕再失去父母的联结,于是孩子有时候出于自我的保护控制自己的情感欲望,会把妈妈推出去,这不是孩子真的不需要妈妈。这里说明我们跟孩子的银行账户空了,我们要花时间去存钱,重新跟孩子建立联结。
亲子关系就像一条隐形的脐带,脐带是输送身体的营养,隐形的脐带也是为了输送营养,输送的是心里营养。 当孩子得不到某些重要的营养,身体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同样,当孩子行为出现问题时,也就意味着孩子没有通过这个隐形的脐带获取足够的心里营养。补足营养,是解决行为问题的根本手段。
当断了联结,要做到不评判,不反应过度,静静的陪伴,当孩子准备好重新接纳,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孩子是否准备好并不是有意识的,这个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发现的。如果家长强行联结,可能效果不好。
“慢慢接近,间接联结” 通常是比较稳夺的方式
再来看个:“妈妈走开,不要过来” 当妈妈真的打算走的时候,孩子又会哭着说:妈妈不要走,通常妈妈陪伴的时候孩子会哭得比较大声,当妈妈真的走后反而慢慢不哭
1:走开! 不要走!---- 孩子到底要什么?
2:妈妈没走,陪伴关怀 ---- 为什么孩子反而哭得更大声?
走开! 不要走! 这里表达的并不是字面意思, 走开=我很生气, 不要走=我要告诉你我的感受。 但是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心情不好时候也会说,走开,我讨厌你,这个时候我们要听懂孩子语言背后的含义,真正的意思不是让我们真的走开。
当孩子真的生气了,我们该怎么办呢?这属于情绪问题 ,情绪有正情绪跟负情绪,在负情绪里跟我们养育息息相关的有三类
愤怒(生气),恐惧(害怕),悲伤(伤心)
当孩子孩子发脾气,传统的我们是教孩子不要乱发脾气, 通常这种教法效果并不好。 生气是一种情绪,发脾气是行为表现,生气并不是我们想生气就生气,当我们遇到一件生气的事情,想做到不生气有时候也比较困难。我们大人虽然做不到不生气,但是确能做到控制不生气或者假装不生气。
但是孩子没办法做到,因为孩子大脑中负责调节情绪,控制行为的区域还不能有效工作,也就是没办法做到控制这些情绪。我们大人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从生气的情绪中平静下来。而帮助孩子平静下来的前提就是联结。 让孩子确信爸爸妈妈能够听懂并理解此时的心情跟感受。
调节情绪最有效的手段是用安全的方式从分释放情绪
不要害怕或者逃避孩子的负面情绪,把每一次孩子的负面情绪都当成一次联结的机会: 可以和孩子进行日常游戏互动。
推荐个小游戏建立联结
爱的帐篷
1:在家搭个小帐篷,帐篷因地制宜,可以在床上,用被子蒙上,也可以在房间的一角,用椅子坐支撑,上面用床单盖住
2:和孩子一起钻进帐篷,帐篷的空间不大,你们可以告诉孩子,这是我们两的秘密空间,你们可以在里面说话,可以讲故事,也可以是假装野餐。
虎妈成长营,用心撰写各种实用性原创文章。如果刚好能帮助到您和您身边的人,请关注,育儿路上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