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到家里打开电脑播放音乐,开始有条理做自己的事情。工作时激情满满,下班时油盐酱醋/琴棋诗画,生活十分丰富,但是有没有一刻觉得“虚无”呢?
《孤独六讲》——蒋勋
阅读时间:2015.5.16-2015.5.24
- 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美学,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可以说,蒋勋在本书中,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什么是孤独?
好搜百科:
孤独,在中国文字里解释,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王者必需永远接受孤独,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很平静的环境下独行。 孤独并非是在自己心情压抑,或是失恋的时候出现的,那种感觉只是空虚和寂寞,称不上是孤独。孤独 是一种状态 ,是一种圆融的状态 ,真正的孤独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人类的思想一切都源与此处。孤独者, 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让自己安静,他都能自得其乐。
百度百科:
自成世界、自成体系。
孤独和寂寞不是一回事。寂寞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虚无,百无聊赖像困兽一样踱来踱去,想看书看不进去,看电影看不进去,听音乐没有心情,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一种焦灼的状况,好像要逃离樊笼一样,这是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这样的状况称为寂寞,它跟孤独不是一码事。
而孤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孤独是一种完整的状态,所以,孤独者是自成世界、自成体系,表现出一种“圆融”的高贵,他们没有一个缺失的遗憾。孤独是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人离开母体之后,便再也没有与任何人在物理上同在过。所以说孤独是一种境界。
我们天天生活在喧闹当中,接触很多很多的人,所以我们经常希望可以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因为我们对人产生了疲劳,喧闹剥夺了我们跟自己对话的时间、剥夺了我们的闲情,只有你有时间跟自己对话,你才能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头,人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智慧,所以,自己是何等重要,可是我们往往对自己有所疏忽,所以说我们需要孤独。
这样的解释总归有些过于笼统,
孤独是一个大命题,不是我这个小黄毛丫头所能明白的。
蒋勋先生这本书从多个方面剖析孤独,一些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已经领悟的,一些是少能接触了解的,还有一些是已经潜移默化的根本不会去思辨的。
我不知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匆忙城市里,现在来讨论“孤独”是不是有些过于矫情。
-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的,使孤独变的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在这匆忙的城市里,我们是孤独的个体。内心情感无诉可求的【情欲孤独】;字句无法沟通的【语言孤独】;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独】;压迫人性的【暴力孤独】;哲思考者不为人了解的【思维孤独】;世代价值交替所造成的【伦理孤独】;这些都是现代人时时面临的孤独处境。
情欲的孤独是我们从小便拥有且注定无法改变的感觉。他说“情欲是一种永远不会变的东西,你渴望在身体发育之后,可以和另一个身体有更多的了解、拥抱,或爱,你用任何名称都可以。因为人本来就是孤独的,犹如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寓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有时候你以为找到了,有时候你以为永远找不到。柏拉图在《飨食》里用了这个了不起的寓言,正说明了孤独是人类的本质。大家都是孤独的个体,可是当我们静下来,让外在的东西慢慢沉淀,才不会慌张,不会寂寞。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是古人对情欲孤独很好的阐述。
书中以日本电影《早安》作为例子形象解释了语言孤独。该片的剧情就是人们重复着早安、晚安的问候,当你站在火车月台上的时候,大家都会鞠躬道早,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敬语和礼数,可是永远不会交换彼此的心事。书中说这种感觉真是甚为孤独,“我们希望用语言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又害怕亵渎,如果不够亲近,又会疏远,于是我们用的语言变得很尴尬。”
同样讲中国话,为什么反而有那么多的误会呢?
革命孤独,作者认为革命是一种青春仪式,如果你二十五岁时有过一个激昂的梦想,一生不会太离谱,因为那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寄托;可是二十五以后,你就该务实了,却还在相信遥远的梦想,大概人生就没什么希望了。然而只有年轻人会相信乌托邦,寻找乌托邦的激情是惊人的。
作者提到“安那其主义”,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我记得一个友人说:一个国家是需要政府出面处理很多事情,如果没有政府组织,一盘散沙岂不是任人鱼肉。那么作者认为,会有那么一天,真的实现无政府组织,我觉得这可能真的是一个乌托邦国度,但是我也相信有一天可能会出现。
作者将革命者定义为[某种程度上现实世界中的失败者],大肆高歌革命失败者的孤独美学,如书中关于屈原、荆轲、卓文君、汪精卫、秋瑾等人的独特解读。作者认为我们更喜爱项羽而非刘邦是因为项羽革命以浪漫的方式失败了,而刘邦走向了成功,他的革命变成了体制,变成了改革。在现世和权利中,他无法再保有梦想,便也失去了史诗的魅力。
我个人对秋瑾也有着独特的热爱,所以我被作者的观点迷住了。
作者说完成美学的诗需要孤独感,可是现世的繁华难以保持孤独感。
这一段会让你觉得做一个失败的革命孤独患者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个人色彩较重,真真的美学家。
至于暴力孤独,说实话,看到暴力这两个字,思维就被一段暴力经历全然占据,没办法冷静的阅读文字。当然这里没有提到我驱除不掉的那种暴力行为。
这里的暴力孤独指的是人们潜藏的暴力本性。暴力美学是矛盾的,有合法与非法的概念区分,但何尝不都是一种暴力呢?
文明社会里处处充满了暴力,暴力是很难检查的,因为暴力的形式会伪装成另一种情感,比如爱。因为爱和暴力是两种极端,却可能同时出现,唯有认知到这一点,暴力美学才有可能触碰到更根本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知道,性善论和性恶论单独存在时都没有意义,必须让两者互动,引导到思辨、思维,才能对人性有最更深层、更高层次的探讨。”
思维孤独,孤独是思考的开始,而哲学的起点也就是怀疑。语言就是一个思辨的过程,现代人们习惯快速下结论,有时候事情并没有了解清楚。
在如今的语境下,大众媒体扮演着替大众思维的角色,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更加需要有孤独的思维者,走出人群,去思考,去孤独地思考。
拆掉思维里的墙里提出了许多思维惯性,需要被我们打破,需要思考事件有更多的可能性。跟本书里提出的观点一样,结论让思维失去意义,学生需要思辨。
这段简单的对话体现了人们应有最基本的哲学与思辨
-鱼很快乐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
登山可以体验这种孤独感。爬山的人彼此之间会隔一段蛮长的距离,很少交谈。行进中,你会听到自己的心跳,听到自己的呼吸。休息时,则是完全静下来,看着连绵不断的山脉,浩浩苍穹,无尽无涯,那种孤独感就出来了,孤独感里还带点自负。你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跟所有周边的存在,形成一种直观的亲密。
最后的伦理孤独,伦理是一种分类和定位,爱成了寄托,丧失了自我。只有当个体独立了,倚靠就不会变成倚赖。
伦理孤独是当前社会最难走过的一环,也是最不容易察觉的,一方面是伦理本身有一个最大的掩护——爱,因为爱是无法对抗的,我们可以对抗恨,很难去对抗爱,将不恰当的爱做理性的分类纾解,才有可能保有孤独的空间。
看一本小说,不要看他写了什么,要看他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讲什么。
这本书里,作者利用很多故事来阐述观点,不乏推荐自己书籍的嫌疑。这样的方式,倒是让人读起来更加轻松。作者本身也是一个评论家,讲了很多历史哲学知识。
个人对孤独并没有这么深刻的认知,所以我想我只读懂一半,但是这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
就像作者最后提到:
任何一种教育如果不能让你的思维彻底破碎的,都不够力量;让自己在一张画、一首音乐、一部电影、一件文学作品前彻底破碎,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信仰里重整,如果你无法回到原有的信仰里重整,那么这个信仰不值得信仰,不如丢了算了
以及残剑欧巴的“拌猪食论”——(写文章大体是这样,把自己的经历和他人的故事揉碎,接着均匀地搅拌,然后提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再添加一些想象的调料,最后把它们有条理地粘合在一起。)是一个道理
读完一本书,回到原有的认知去整理思维。
下周读书——
还没想好看什么,早上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想着要不接着看看蒋勋的《因为孤独的原因》吧,作者分享的小说情节,好像有点意思
也可能会看刚买的技能书籍。
待定
谢谢你读到这里。
2015.05.24-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