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买了《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这本书,毕业很多年,尽管搬过很多次家,也在不同的城市辗转过,但从始至终,蔡康永老师的这本书一直陪伴着我,像一个老朋友,切切实实是我手边最实用的一本书。
这本书主要是讲述的关于如何把话说好的技巧,说话这件事简直太重要啦,因为我们每一天都需要说话,工作要跟领导、同事说话,回家要跟室友或者家人说话,买东西要跟店员说话,租房要跟中介和房东说话......
不得不说,一个会说话的人,可以少吃很多亏;那么相反,嘴巴笨的人,也会因此莫名其妙吃很多亏。
我刚毕业的时候,做过大概一两年销售,起初就是因为性格内向,跟陌生人打交道会特别紧张,不苟言笑,总给人冷淡的印象,就想着做销售磨练磨练自己,但也因此吃了很多的亏。
因为内向,嘴巴笨,不懂得如何打开话匣子跟客户拉近距离,所以错失了很多次签单的机会,业绩虽不是最差的,但也很难评优,而那些能够签单的客户,我始终觉得有运气的成分,要么就是真的是人很好的客户了。
我常常想,要是那时候就看了这本书,会不会给我的销售生涯增添些许色彩,会不会让我这个嘴巴笨笨的女孩稍微口齿伶俐点呢?
可也仅限于想想罢了,之后我能与这本书相遇,已经是足够幸运。
如果,你也因为嘴巴略笨,而在职场中屡屡吃亏;或者因为不懂说话之道,总是在喜欢的女孩面前碰壁;再或者,因为不会好好说话,跟家人、朋友关系紧张......
那么,或许你可以看看这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因为把话说好,好处真的太多太多啦,说它是最划算的事真的一点也不为过。
可能会有人提出异议,会说话的人那么多,蔡康永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对,我也有过这个疑问,因为会说话的人确实不少。
看完全书之后,要我说,他的特别之处可能就是更走心,而不是靠说话的套路和技巧打发别人,言语间更有温度,更有情感吧。
好了,那么如何才能把话说好呢?划重点啦:
Top1:开口说话时,不轻易传递坏情绪
现在的人压力普遍较大,工作一天下来,难免觉得累,觉得烦躁。尤其回到家,面对家人,很容易表现出及其不耐烦的一面,动不动就抱怨他人。
例如“今天的饭菜怎么这么难吃啊!简直难以下咽”
“你怎么还在加班啊!还要不要这个家了!”
......
都说家是爱的港湾,可反观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电视剧里的剧情,好像我们往往容易把坏情绪带给家人,这其实是不对的,跟家人不好好说话的人,是世界上最蠢的人,想要把话说好,先改掉责怪亲近的人的习惯吧,把好好说话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手段。
Top2:跟别人意见相左时,可以适当理论,但如果对方过于执着于胜利,那么把无谓的胜利让给他
说到这个,我就想到最近在一个写作群里面,有个人超级喜欢挑人毛病,无论群里有谁上稿了,他都能给你的文章挑出那么几个毛病,好的地方只字不提。
刚开始在群里,陆续有好几个人说他这样不好,眼睛里只看到别人的不足,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他呢,总是说文章写出来就是接受褒贬的,而他,就是那个永远贬低别人的人。
我也因此说过他几句,不止是我,群里好几个耿直的文友都陆续跑出来跟他讨论过这件事,而我得出的结论就是,太爱抬杠的人,真的很没劲,后来也就不再搭理他。
该写文章写文章,该讨论问题讨论问题,随他去就好。
他觉得我写的不好又怎样,姑且随他去吧。跟这样的纠缠,是最不划算的事,瞎耽误工夫。
Top3:说话要讲究互动性,而不是自己单方面的喷射机关枪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研究过那些收视率特别好的节目,主持人是怎么跟嘉宾沟通的。
我就有注意过,主持人绝对不会自己一口气说上一大堆,而是会剪短的问些问题,然后等待嘉宾去回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互动性。
人际交往中,其实人人都希望别人以自己为中心。可其实,谁也成不了绝对的中心,所以这时候要怎么办呢?
就是要互动,大家都不至于只充当单调的倾诉者或者倾听者的角色,而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切换,而这样的方式,绝对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必要模式。
一个只顾着自己说的人,只会让人厌烦。而一个一味倾听,从不发表意见的人,则会让人觉得无趣。都不是最好的交流模式。
记住,跟人交流,互动性很重要哦。
Top4:玩套路,不如走心
以前看过一个节目,具体什么名字不记得了,反正大体意思就是说某某演员因为演戏太拘泥于学校教的演戏套路,角色刻画的死板,不够生动;而同剧组的另一个演员非科班出生,按理说这应该算是一个演员的短板,明明不占优势的,可是他却因为特别走心的演出,角色代入感很强,让人眼前一亮。
其实说话这件事也是,一个人如果只是按照套路跟人沟通,而不带私人的感情色彩,那么对方其实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我觉得,讲话的技巧可以学,但技巧是为3感情铺垫,为感情本身添砖加瓦的,不该本末倒置了,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再怎么去沟通也沟通不出火花。
这年头啊,套路太深,咱们还是走点心吧。
Top5:求人有诀窍,让人不原谅你都难
只要是人,就会有犯错的事。那么犯了错该怎么办?推卸责任?No!这是最不可取的方法,说真的,我本人就特别讨厌犯了错死命狡辩的人。
太没担当了,犯错不可怕,犯错却不承认的态度很可怕。
有担当的人往往会这么做:首先承认自己的错误;其次提出可行的补救措施;最后,表示歉意,坐等对方消气。
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不容易,千万不要让自己因为一点小失误就前功尽弃,狡辩的行为很不可取,甚至很有可能让对方从此对你这个人完全失去信任。
想想《欢乐颂》里关关,因为是个老好人,帮同事完成了剩下的工作,结果同事前半段的内容出现了茬子,被领导训斥是,同事把责任推给关关,关关默默背了锅,看似那位同事比较聪明。
可最后呢?转正的名单公布后,留下的是关关,而不是那位自认聪明的同事。
要知道,没有那个当领导的是傻子。也没有哪个领导会喜欢一个不敢于承担的人。
敢于承认错误,并努力及时补救的方法,才是正确示范。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书中精彩的部分实在太多啦,可谓字字珠玑,真的强烈建议大家看看哦~~~文中罗列的只是很小的一点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