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郁金香泡沫发生在荷兰?为什么荷兰金融这么牛?
荷兰地势低,农业搞不起来,荷兰西边有个北海,土特产是鲱鱼,于是就做起了不与的买卖,但海周围还有别的国家,竞争激烈,而且那时候没有冰箱保鲜,远地方捕的鱼还没运回来就臭了,生意不好做。荷兰人很聪明,他们发明了一种处理鲱鱼的方法:一刀流,“一刀开膛,挖掉内脏,赛盐腌制,料理完成”,这种咸鱼甚至能保存一年。
除了技术,荷兰在航运、渔业领域的细致分工都比其他国家有优势,慢慢做起了欧洲地区的海上贸易。开船到别的国家卖鱼,顺便装上各地的土特产带回来卖,形成了最初的商业模式,逐渐形成了他们很重要的一种文化——重商,在荷兰人眼里,做生意赚钱第一,其他全部靠谱。
法兰克帝国统治、罗马帝国统治、勃艮第公国(现法国)统治,荷兰人都没意见,西班牙来统治,荷兰人一开始也没啥意见,但之后西班牙开始征收重税,到后来,西班牙几乎一半的收入都是荷兰贡献的,终于有一天荷兰人受不了了,发动了尼德兰革命。
“郁金香泡沫”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16世纪中期,郁金香从土耳其被引入西欧,不久,人们开始对这种植物产生了狂热。到17世纪初期,一些珍品卖到了不同寻常的高价,而富人们也竞相在他们的花园中展示最新和最稀有的品种。到17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一时尚导致了一场经典的投机狂热。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为了其内在的价值或作观赏之用,而是期望其价格能无限上涨并因此获利(这种总是期望有人会愿意出价更高的想法,长期以来被称为投资的博傻理论)。
1635年,一种叫Childer的郁金香品种单株卖到了1615弗罗林(florins,荷兰货币单位)。如果你想搞清楚这样一笔钱在17世纪早期荷兰的经济中是什么价值,你只需要知道4头公牛(与一辆拖车等值),只要花480弗罗林,而1000磅(约454公斤)奶酪也只需120弗罗林。可是,郁金香的价格还是继续上涨,第二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当时的荷兰全境只有两株)以4600弗罗林的价格售出,除此以外,购买者还需要额外支付一辆崭新的马车、两匹灰马和一套完整的马具。
但是,所有的金融泡沫正如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名称所喻示的一样脆弱,当人们意识到这种投机并不创造财富,而只是转移财富时,总有人会清醒过来,这个时候,郁金香泡沫就该破灭了。在某个时刻,当某个无名小卒卖出郁金香——或者更有勇气些,卖空郁金香时,其他人就会跟从,很快,卖出的狂热将与此前购买的狂热不相上下。于是,价格崩溃了,成千上万的人在这个万劫不复的大崩溃中倾家荡产。
诚然,在17世纪欧洲市场上对郁金香的需求迅速上升,这是促成郁金香泡沫的必要条件之一。可是,许多商品在一段时间内都出现过供不应求的现象,却并没有因此而出现泡沫经济。郁金香泡沫的形成必然有其特殊的理由。
⑴在短期内,即使郁金香的价格上升,生产者也没有办法迅速增加供给。供给数量不能及时增加来满足需求,这就为投机活动提供了空间—有实力的投机者可以通过大量囤积商品或者垄断供应渠道的方式来减少供应,哄抬价格,赚取利润。这是投机泡沫形成的第一个条件。
⑵货币的增加速度大大快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人们除了进行消费和投资实业以外,还有大量的“闲钱”来从事投资活动—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流动性过剩”。这是投机泡沫形成的第二个条件。
⑶金融市场的形成,为投机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和低成本的交易平台。这是投机形成的第三个条件。
如果在商品市场上供不应求,难免会有些奸商们囤积货物,抬高物价。例如,在棉花、铜、锡等商品市场上都曾经出现过程度不同的投机活动。可是,这些商品市场的波动都没有像郁金香泡沫那样大,其中原因之一是和郁金香市场的操作方式有关。
在1634年以前,郁金香和其他花卉一样是由花农种植并直接经销的,价格波动的幅度并不大。在1634年底,荷兰的郁金香商人们组成了一种类似产业行会的 组织(College),基本上控制了郁金香的交易市场。这个行会强行规定:任何郁金香买卖都必须要向行会缴纳费用。每达成一个荷兰盾的合同要交给行会 1/40荷兰盾。对每一个合同来说,其费用最多不超过3盾。由于这些行会通常在小酒馆里进行郁金香交易,他们所收取的费用也就常常被称为“酒钱”(Wine money)。由于郁金香的需求上升,推动其价格上升,人们普遍看好郁金香的交易前景,纷纷投资购入郁金香合同。郁金香球茎的收获期是每年的9月。在1636年底,荷兰郁金香市场上不仅买卖已经收获的郁金香球茎,而且还提前买卖在1637年将要收获的球茎。郁金香的交易被相对集中起来之后,买卖双方的信息得以迅速流通,交易成 本被大大降低。在这个期货市场上没有很明确的规则,对买卖双方都没有什么具体约束。郁金香合同很容易被买进再卖出,在很短的时间内几经易手。这就使得商人 们有可能在期货市场上翻云覆雨,买空卖空。在多次转手过程中,郁金香价格也被节节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