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参加一读书会,收获颇丰,这样也督促我重新拾起早已没看的书籍。这不,我又开始读了西方学术经典,这次读的是霍布斯的《利维坦》,这篇文章就是读这本书时所查的一些资料和书籍内容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霍布斯一生中思想的集大成者(虽然他老人家的其他作品我也没怎么读过),然而一般介绍一个人的思想必然离不开他的时代和个人经历,那就先从霍布斯那个时代开始讲起吧。
第一部分:
一、动荡岁月——恐惧的诞生
霍布斯生于1588年,死于1679年,这里我就先列出那时欧洲和英国发生的大事吧。
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入侵英国,而霍布斯的妈妈那时的肚子里怀着小霍布斯,因为听到要有战争的消息,受到惊吓,因而早产生下了霍布斯,可以说霍布斯打从娘胎里就被一种『恐惧』感深深笼罩。
1618——1648年欧洲大陆爆发三十年战争,由于战争双方分成为新教和天主教两排,因而又被称为『宗教战争』。
1642年,英国爆发内战。
接下来的英国内乱不断,1649年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送上断头台。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最终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政局才稳定下来。
可惜的是霍布斯没能活到那个时候。
二、与最优秀人为伍——霍布斯的个人经历
1602年,霍布斯到牛津学习,1608年毕业,受聘为卡文迪许男爵的家庭教师,而这位男爵以及后代在英国很有影响力,是著名的德文郡公爵家族。
由于卡文迪许的缘故,霍布斯因此可以见到英国上层的许多人物,并且有机会游学欧洲的其他国家。
1610年,他去了意大利和法国,并在意大利见到了伽利略,深深为伽利略的科学哲学所吸引。
伽利略的方法论,总的来说是为相信常规社会科学的当代社会科学家所接受的,也就是伽利略所称的综合法的那一套方法论。
它的基本含义是:人们首先进行演绎推理,建立假说,然后进行观察,感性的观察,再对感性观察所得的认识进行归纳,归纳的过程也是你对假设进行检验的过程,这种方法对现在影响深远。
同时霍布斯还与英国哲学家培根私交甚笃,虽然后来他接受了伽利略的那一套研究方法,而不是培根的经验主义哲学和归纳法。
培根说:每一个科学研究都应该从归纳法出发,应来自于感性观察,而你观察不到的,就不应该想当然认为它存在。因此他提倡一套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推理方法论完全背道而驰的方法论——归纳法。
由于卡文迪什的缘故,霍布斯与保皇党过从甚密,因此英国爆发内战时,他逃亡法国,在巴黎完成了《利维坦》的创作。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成功复辟,霍布斯得以重返英国。然而1666年伦敦发生大火,有人认为这场大火之所以发生,完全是因为渎神,而此时有对霍布斯不满的人借题发挥,就指责霍布斯,因为霍布斯被认为是一位唯物主义者。
霍布斯因此声名扫地,但是他的学说在欧洲大陆备受尊敬,这可能是与他对开明专制的拥护有关吧。
第二部分:
了解了霍布斯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思想来源,接下来就比较好理解《利维坦》这本书了。
三、《利维坦》的主要结构
《利维坦》这本书分为四大部分,这里顺便说一句,由于霍布斯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推崇备至,因此他的学说逻辑性和推理性很强,很清晰。
霍布斯认为,人能看见一个物体的运动,那么这个物体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因此霍布斯试图从生物学开始,从生物过程开始发展出一套理论,建立从个体再到社会的认识的一套理论。
因而,《利维坦》的第一部分:论人类。前几章是关于物理现象的一些说明,后几章讲述了特定人群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论国家。有关政府和臣民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四部分是霍布斯的神学思想。
四、《利维坦》的关键词
1、人性
人是受欲望去世的,但是人同时又有恐惧,因此人就不可能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人只有在欲望和恐惧之中衡量了。
这样一衡量,理性就产生了。
2、自然
霍布斯笔下的自然是残酷的,资源是稀缺的。而人为了自我保存,就会相互争夺资源,时刻处在紧张之中。
3、生而平等
一般认为人人平等是件好事,然而在霍布斯看来这却是坏事。因为人人平等,这里霍布斯指的平等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差别并不太大,一个很弱小的人也有机会杀死一个很强壮的人。
因为大家都有能力把对方置于死地,人类陷入一种无休止的斗争状态之中。
如果这样下去,人类就别存在了,人人相互威胁,这就违背了人人都想自我保存、理性的本能。因此就产生了两条自然法。
4、自然法
第一条自然法:你不会去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第二条自然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此人类出于理性,会让读出自己的某些权力,给一个人或一群人,以获取和平,利于自己的繁衍。
这一个人或一群人就是主权者。而其他人就是他的臣民。
利维坦就是主权者,就是国家。
伟大的利维坦诞生了。
五、霍布斯对后世社会科学的影响
理性选择与衡量——亚当斯密
如果人人都在自然状态,就没有文明。文明是来自对欲望的压制。——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