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产业指的是健康养老产业,为面向全体公民老年期生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各相关产业部门组成的业态总称,包括养老金融业、养老用品业、养老服务业和养老房地产业四大有机组成部分。
养老服务业是直接面对老年人群体的,这个也是我从2019年中开始思考以后从事工作的一个方向。什么是养老服务呢?是满足人们进入老年期后再生理、心理及其他方面产生的特殊需求而引起的一系列应对活动,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和精神文化服务。又可以细分为: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康复(护理)服务、长期照护服务、临终关怀服务、健康管理服务、智慧养老服务、老年精神文化服务等等。也就是针对老年群体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
为什么现在老龄产业这个话题越来越被经常提及呢?第一:人都是会老的,我们对衰老和死亡做好准备了吗?第二:老年化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65岁以上的人口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差不多到了12%,到14%(深度老龄化)估计是2025年,我们民众、组织、政府都做好准备了吗?尤其是生育率逐渐下降的同时。养老迫在眉睫;而我们从老龄化社会到深度老龄化只用了25年,我们真的已经准备好了吗?
养老服务从场景来说有三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国家提出的政策是9073或者9064,也就是说90%还是居家养老,之前我一直想从事的是机构养老,比如养老院,比如复星的星堡等等;社区养老有可能就是我们朋友之间所说的抱团养老,那更多的还是居家养老,听了复星康养的董岩老师课程以后我觉得可能以后更多的还是要往居家养老服务上去做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为那些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但是也有养老需求的老人们服务。
老年人也是分群体的,比如可以生活自理的和不能生活自理的,我打算服务可以生活自理的,生活不能自理的只能交给专业人员去护理了。还有按年龄阶段分,比如60到65岁,65岁到75岁,以及75岁以上的,不同的阶段他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可能60-65岁的更多的是精神需求,身体健康,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65岁到75岁之间可能就是健康和精神需求并重,到了75岁以上可能想的更多的还是保命吧。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健康年龄是68.3岁,而平均寿命是77岁,也就是说有8年的时间都处于一个生病的状态,需要看病、住院或者抢救的过程中,直到生命的终结,这个期间可能会消耗你之前所有努力积攒的财富,更有甚者会让家庭背负一身债务。
根据以上资料我的思考是什么呢?
第一:死亡教育要从小开始,不要回避这个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也许有的时候比较冷酷,其实真心希望安乐死能在我们国家开始执行,当然前提条件是有一套完善的政策及执行体系,不能变成某些人手中的工具。例如我自己,当生活无法自理又生病又难受,也不能给后人创造价值的时候,安乐死不是很好的一个选择么?就像我妈妈今年出院回来在调养期间说的那样:我要生活的有意义。
第二:在大环境如此恶劣的前提下,身体健康真的是人生第一要义。有什么千万别有病,治未病的理念一定要有。所以,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身体健康,美食固然是一种享受(话说现在胖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健康的人生里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会有更多的惊喜。我们天天在学习打卡,我们的身体也在天天打卡锻炼吗?是巴菲特老爷子说的吗,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活得足够久,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养老服务产业是一个综合行业,它需要很多专业能力。
假如我加入这个行业,我打算从哪里切入呢?
第一:年龄阶段。我打算服务65岁到75岁之间的群体,这个阶段其实是一个生命慢慢枯萎的阶段,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的慈悲。如何对待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表征,让这群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了一样有尊严并能发热发光实现自己的价值是我的初心。更大年纪的老人可能需要更多专业的护理和治疗,这个在医院或者专业护理场所可以去实现。
第二:场景。之前一直考虑的是养老院的形式来服务,一个是我们的思维还没有转换过来,另外这个投资真的是太大了,要考虑方方面面的,没有一定的资本和人才储备简直就是痴心妄想,而且这样下来,它的门槛也会很高,完全忽视了那些低收入群体。今天听了老师讲的国家规划的养老政策以后发现,其实可以走另一条路,以家庭为核心,通过科技和大数据为老人来服务,比如利用智能设备来监控老人有没有遇到危险,及时解除安全隐患,和周围的医院联合,定期体检,一键直通等等;定期给老人组织各种活动,或者帮助老人实现他们自己的愿望,从精神上给予关怀,比如利用社会公共资源(老人大学等);生活上可以采用集中购买处理方式,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等等,比如和餐饮商家合作。
第三:制定服务标准,一定要服务标准化、专业化,这样才能更好更多的为老人服务。以上都还是设想中,纸上谈兵吧。具体的一定要在这个行业从事之后才知道如何精细化运作。
目前各种储备都还极度欠缺,要不断的学习和思考。等待时机成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