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篇: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孟子》是孟子本人和其弟子公孙丑、万章合著的一本书,由孟子亲口讲述,并主笔,弟子记录编纂成册,内容全是孟子一生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
《孟子》不是小说,不以人物或时间为序,没有文体脉络,不设主线,相当于只是一篇格言集锦。除了第一篇《梁惠王章句上、下》以孟子从梁国到齐国路线为轴,其它都是边走边唱,见谁讲谁,遇事论事,全然是一套轶事妙语合集。
本篇开始嗨说《孟子》第二章《公孙丑篇》,本篇主要是孟子和学生公孙丑的机锋对话、纵横捭阖记录。孟子最早是以纵横家身份成名的,他的主张观点论证理念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商业、组织管理和个人修身处世之学,尤其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到了极致,和孔子并称“孔孟之道”,他是继孔子之后的“亚圣”,历史地位仅次于孔子,其主要言论精华都摘于本篇。
公孙丑问孟子老师对历史上名人贤士怎么看,他们谈到了管仲、晏子、周文王、周武王、微仲、比干等,问天下兴衰可有规律?到底是天注定,还是人之谋?孟子语重心长的解答。
原文:
孟子曰: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语重心长的对弟子公孙丑说:我在齐国听人们常说一句话,叫有智慧不如趁势;有锄头不如好天时。聪明的人多了,怀才不遇的人更多,不懂的审时度势,锄头耕地工具再多天气不好也不会有收成,所以大环境国家形势时代契机很重要。现在的形势对国王称霸大业就很有利,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啊,夏商周三代最兴盛的时候国土面积都没有超过千里,地大物博,人多势众,是建立大国的基础和根本,首先大国就要有大量的土地,可现在齐国一国就拥有方圆千里之域,你说这条件好不。鸡犬相闻,能绵延千里,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这么大的国土面积,这么多的人口量,这时候如果国王能实行仁政,人心归之,一统天下,谁能阻挡。何况还有一个时代因素,从周朝没落至今已经百年,天下大乱已久,国国实行暴政,人人惊慌失措民不聊生,饥不择食,渴不挑水,这种恶劣的情况已经太久,始终没有一个安定乱局的大人物出现,这种情况不会太久,一定会有人来改变的。孔老夫子说过'道德传播的速度,比驿站上的烽火号令还要快',这时候,如果有一个拥有万辆军车实力的国家率先实行仁政,宣传要求道德仁义,消息一旦传开,老百姓就会高兴拥护,这种形势就会蔓延到其它国家,人人就会像从受压迫的奴隶中得到解放一样疯狂追随。古代周文王,周武王都是这样干的,现在形势比那时候更有利,只需要做和他们一样的事情,就能得到大于他们双倍的功绩,因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时代造英雄,审时度势,应运而生,时间已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这是一个风口浪尖,可惜有这个资本条件能力的人竟都还看不明白。
孟子已经看清天下形势,把握了当下世态发展趋势,可是人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害怕表白,而是害怕表白了对方听不懂或不领情。孟子这时候就有点众人皆醉我独醒,但又酒逢千杯知己少,明明可以成就一番千秋大业,却不得不和和尚参禅静坐平庸一生。
孟子只能关上门,在齐国的御赐官邸中和学生唠唠嗑,把理想抱负写入竹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