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同学曾对我说,“一直纳闷一个事,从来没看见你写文章用过什么精美绝伦的词句啊?”。我回答,“主要是我没文化”。这个倒不是谦虚,那些高深的文言文用语、生僻绝美的字词,我是真的不认识、不会写。
我只能用自己仅会的大白话写各种人世浮沉,写身边人的传奇经历,写跌跌撞撞、百转千回中的收获与思考,也渐渐有了一众喜欢大白话的读者。几年前,身边几个文化人在推“赋”体文,想着自己也算半个摆弄字的人,就认真去拜读,但可是啊,我个正经大学毕业生好像没有一段字能认全的!字都不认识了,还谈什么理解体会啊?终于,那篇著名的《XX赋》我不曾读完一次。必须承认作者的高水准,能让平均文化水平的人读都读不出来,可以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术资料去研究了。这种阳春白雪的文章领会成本太高了,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需要配上专业古汉语词典,读一行查几个字词读音、释义。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有几个人会为你文章中不认识的字词去查一下呢?何况几乎是一句话一查。
曾有个高中语文老师转发了一段描写春雨的散文。词汇唯美,语句流畅,我由衷地评论“这学生真是内心唯美,词汇丰富,描写细腻流畅”。可是,这位老师说,不是学生写的,是她同学的文章。我掐指一算,作者大约40岁了,40岁的人还在用一串串的唯美词汇描风景,那不是高水平词汇堆砌了吗?一点生活和故事、思考与情绪都没有,学生看了可以学习词汇,我看了啥感觉没有,多美的词一个没记住。这时候,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个报社副刊部主任曾说,她最不喜欢的就是“言之无物”的词藻堆砌。
网上风行一篇文章《李宗盛语文是谁教的?》,从《爱的代价》、《当爱已成往事》、《领悟》、《真心英雄》、《凡人歌》到《山丘》,连歌带词的复习一遍,总有一句让你泪眼朦胧。 刘若英前段时间的演唱会,一首《后来》唱到“你都如何回忆我”就突然泪流满面,不能自控地哭泣在舞台中央。真正扎心的,永远是最朴实的语言后面那些真实的经历和过往。
前段时间,很多老师转发一个高中生写的赞美学校的赋体文,不能否认学生的才华横溢与激情,但是我特别想问问那个刷了我一下屏的数学老师,他读懂了吗?他朋友圈的人读懂了吗?再看看贾平凹、毕淑敏、余秋雨、林清玄,看看各种畅销书,一本本读下来,你有几个词儿不明白?大道至简,为什么小道上常常弃简求繁?
古汉语、生僻字词,文言文编撰,应该有他们独到的舞台和气场,一定要高歌给普罗大众接受,吃瓜群众也得说“臣妾做不到了”。
我所在的单位有两个大才女,一个美女领导,活得真实洒脱,偶尔洒下几行诗,表达热泪盈眶的生活,偶尔写篇感受,文字如同其人一样鲜活而灵动;一个大型活动导演出身的处长,文章酣畅淋漓,有血有肉,虚实交幻,文字中带着思想和灵魂。她们的笔耕不辍,让我愉悦地读懂着人间。当我再看见朋友圈个别文人骚客一段百字文出现四五个我不认识的生僻字词时,就会在心里来一句“真TM有文化”。
读史、懂史是积淀,深入浅出才是道行。伟大领导那么有文化都在用大白话讲道理,我们这些没文化的以后能不能多说点儿走了心的大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