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不止一个人这样和我说:我和我老公价值观很不一样,我们无法交流,很多话没办法和他说。她们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都透着落寞、无奈的表情。她们多么渴望身边最亲密的那个人能懂自己,能给予自己支持和理解。
能够在她仰望星空的时候, 了解她在体验这份和自然的联结感,默默地陪伴在她身边,如同她的一部分。 能够在她读完《万物简史》后,理解她对威尔伯的惊叹和赞赏,并能欣赏她的领悟。 能够在她看《泰坦尼克号》泪流满面的时候,搂住她的肩膀,什么也不说,只是让她知道她的感动也在感动着他。
有多少人在渴望着夫妻之间能有这样的一种心灵沟通。但很遗憾,很多夫妻都做不到。 于是因为这样而失望和不甘,对对方有很多抱怨和不满。但以不满和抱怨的方式去改变一个人,必然会引发对方的防御,甚至是攻击。于是吵架不断,慢慢地,不满升级成了怨恨。
怨恨如同冰块,让关系越来越冷,离我们最初渴望的心灵交流越来越远。去仔细探究这一过程,我惊讶地发现,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竟然是最终的冷漠的源头。我无语了,难道我们的渴望错了吗?是的,错了!
“夫妻是最亲密的关系,就应该有心灵交流",这句话如同咒语般让我们陷入了痛苦之中。
因为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只是在期待对方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里,我们能清晰地看见自己。我们那么渴望的心灵交流其实就是期待对方给我们想要的反馈,这份反馈能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确认我们的所思所想是可以被认同的。
我们想通过对方来完成自我认同和寻找到自我价值感,知道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渴望原本并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当我们以为婚姻中的另一方有义务来帮我们完成时,痛苦就来了。
因为很多时候,对方没有能力做我们的镜子,但他可以做别的。如果我们是一朵花,我们会渴望对方是和我们一样美丽的花朵,这样我们就能通过看它知道自己是什么模样了。可它偏偏是一盆土,我们无法通过看着它去看清自己,所以我们会怨恨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但也正因为它是土而不是花,我们才能依靠它存活下来,它会提供我们所需要的营养。那些营养是无形的,只有在花离开它的时候,才能切实地感受到。
单单两朵花在一起,是无法相互滋养的,慢慢就会枯萎。作为一朵花,我们最初很智慧地选择了和土在一起,但是随着内心成长的需要,我们渴望看清自己,于是期待那盆土还能成为和我们一样的花,让我们借着它了解自己、陪伴自己、欣赏自己。 可是遗憾的是,土终究是土,永远变不成花。于是我们感觉到失望和不满。
如果这时候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我们的期待上,而不断想去改变对方,那么婚姻就成了痛苦和绝望的温床。
当了解心灵交流的本质是为了完成自我内心的整合,而这个工作只有我们自已能去完成时,我们就能允许夫妻双方各自成为自己。真正的爱就是让对方做他自己,而不是我们成长的工具。
我把上面这段文字放到了我的博客上,想看看大家有什么看法。
一位朋友写评论说: 广义上讲婚姻是找个伴侣一同生活,抱有“最亲密的关系,心灵交流”这样的期盼的人我猜会是大多数。让他们放弃心灵交流和沟通的期待,只剩下传宗接代的任务。一旦完成任务后,还在一起,那还有意思吗?
我想,如果我的那篇博文让他以为我的想法是夫妻之间不再需要心灵交流,而只剩下传宗接代,那么我一定表述得不够清晰。于是有了下面这些文字。
我想说,很多人在夫妻关系中无法满足自己沟通和交流的需要时,会去质疑这样的关系还有没有维系的必要,会去怀疑自己是不是找错了人,会有不甘和遗憾。 在这样的关系里,真正让他们痛苦的是这些质疑,不甘和遗憾。
这些质疑的前提是执着地抱着一个想法不放,那就是:夫妻之间必须要有心灵的交流。 当这样的想法和现实不符,却无法去放下时,就会给自己带来继发的痛苦。
所以,上面的文字是想探讨如何避免因为对一个观念的执着而带来的痛苦。我们可以去期盼夫妻之间有深刻的心灵交流,也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做到,但是不要在满足不了的时候,让自己陷入继发的痛苦中,并将自己痛苦的原因归结于对方。 这对对方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做他们自己,而不是完成我们成长的需要。
总之,我不是在否定夫妻交流的合理性和我们对它的期盼,而只是想探讨如何能看清这种期盼的本质,不会因为缺失或不满去质疑亲密关系,带来后续的痛苦。
更重要的是,放下这种执着,我们会有更大的空间去看清自己能做些什么来改善交流的现状,而不是一味地去抱怨。 这种为自己负责的态度才是放下那些执着观念的真正目的。
写完这些文字,我又将它们发到了博客上,又有朋友评论说:受教了。 不过内心还是有一份在婚姻内相互交流的渴望,实在行不通,再让他去做土吧,呵呵·····
我回复说:放下的是执着的观念,而不是交流的行动。尽力去做吧。
我发现,看了这些文字,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我在提倡放弃夫妻之间心灵交流的渴望。 其实不是,我只是想说,我们不要因为对渴望的执着而给自己带来后续的痛苦。 要通过看清渴望的实 质,承担起自己心灵成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