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前,就想写点什么,却一直被各种各样的理由懒惰阻拦。这次毫不犹豫的打开软件,注册,记录。
先不管写的质量如何,先写就好,只要开始写就好。
讲讲“学习”吧。
由于工作的特性,需要常常给一些很年轻的小伙伴上课。大多数小伙伴在上课时,听的专心,笔记记得认真。可往往不到一两周,就会忘的只剩下一些若有似无的记忆。这一度使我很是困扰。后来被国学惊艳后,才恍然。这不是小学就学过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孔子《论语·学而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常有几种理解
⒈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见解是: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⒉部分小学语文教材的解释是: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⒊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⒋部分学者的解释是: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吗?
5.学过之后,还能在适当的时机来实践运用,不也很高兴吗?
通常用的词汇是,复习、实践运用、等。我则以为不尽然,学到某样知识后,要常常的练习,反复的练习才能真正的理解懂了这样知识,这种通过自己不断练习 把别人传授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知识 ,在这过程中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满足感。
回到我以前困惑的点:为什么这些孩子上完课两三周就忘了个大概。
答案如此简单,因为他们只做了“学”的动作,而忘记了“习”的部分。学就像是师傅领进门,习则是修行靠个人。学到的技能知识,一定需要反复的重复的亦不断练习才能形成你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不会被忘记。
我们常常忘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我们通常只把“学习”当作了一个词汇再使用。却忘了它其实包含两个内容,两个动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学了再不断的练习,才是真的完成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