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我固执地守着旧历的日子,所以不曾以为时光已经又迈过了一年。然而人们都在做着各种年终总结,期盼着银行存款的位数又能进几位,促使我在慌乱中也想找点有用的东西以兹证明这一年没白过,结果除了几十本书以外别无其他。
有一天我女儿放学回家后,很正经八百地对我说:“妈妈,我觉得爸爸读书还是不多。”我吃了一惊,急忙问:“为什么?”“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啊,爸爸要是读书多了就不用娶你了,书里就有美女了。”这直观素朴的理解让我一时哭笑不得。不过,这也算小家伙知道阅读的一个好处吧。
我是一个因各种原因而宅在家的主妇,每天的日子除了相夫教子,还有读书,不然日子太难过。马上要挥别2017年了,回头看看这一年来我读的书,区区不到六十本,包含书有人文小说、历史文化、人物传记、心理、漫画等。随着年纪的增长,阅读的单一性逐步走向多类型,这大概就是成熟吧。以下提及的书本算是在我看来比较值得阅读的书。
年初看了法国人勒庞的《乌合之众》。这是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早闻其名,但是今年才有时间去看。读了这本书,就不会再对聚众滋事闹事的事觉得不可思议了。一个人在群体里为什么容易失去理智,变成另外一副模样;一个胆小的人为什么在群体里变得胆大妄为,一个人以前绝不敢做的事变得敢做了,书里有很专业的分析。我们常说的“人多力量大”,其实也应该包含着毁灭的力量。当个性泯灭于群体的时候,人们就濒临失去理智的边缘了。善于运用这种心理的人于是操控一干人,抵制日货的时候煽动打砸日系车;这两天又轰轰烈烈地抵制圣诞节。要避免成为“乌合之众”,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外一本心理学的经典《活出生命的意义》,光听书名估计不少人会一厢情愿地认为是一本“心灵鸡汤”,而不屑一顾。要是这样你就输了。这本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个美国人,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心存者之一,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部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生存下来。这种经历非但没有击倒他,反而让他开创了心理学上的“意义疗法”。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年的美国年轻人,处于战后的颓丧中,垮掉派经典小说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就是很好的证明,吸毒纵欲自杀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很多人从《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得到救赎。
弗兰克尔主张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当然这个观念并不新鲜,早在几百年前我们的谪仙人李太白就高声宣称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当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时候,就去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作者指出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这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十大著作之一,并非浪得虚名,从技术到内容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就我自己来说,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女性却在精力最充沛的时间选择了回归家庭带孩子,表面上是很多鸡汤写手反对的“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的类型。且不说别人怎么看,有时候自己也会憋屈,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这个时候,弗兰克尔的这本书就起了作用,我也从中得到救赎,与自己和解。回归主妇生活,让小家庭有了最稳定的三角关系,给爱的人营造温馨的港湾。除了洗手作羹汤,偶尔也会红袖添香,辅导作业也因为有一定的素养而没那么困难。最重要的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阅读。
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有句谚语,“在哪个坡唱哪首歌”,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人生的意义就一直在。
如果说弗兰克尔鼓舞的是普通的生命个体,那么斯蒂芬.茨维格撰写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就是影响历史文明进程的伟人们的傲娇事迹了。十四篇历史特写,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让人唏嘘。
如果滑铁卢之战关键那一分钟,拿破仑及时得到格鲁希的救援,法国历史得重写。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个贵族,最终在年老时选择了“出走”,完成自己与贵族生活的决裂。英国人斯科特带领考察团远赴南极,历经酷寒,以为自己是第一个到达地球极端最远的人,结果却发现并不是(第一个人是挪威人阿森蒙)。这并不能以简单的失望来概括的,因为斯科特为了走这段路可谓是破釜沉舟,考察队几个人最终都冻死在回程路上。尽管条件艰巨,斯科特和队员留下的日记详细记载了他们的经历和心情,才让后人知道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如此壮烈又惨烈的一幕。
小说类的书籍印象比较深的有狄更斯的《双城记》,结构和伏笔精巧奇妙,我以前居然没有去读过,开篇那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被引用了无数次。卡夫卡《审判》中的荒诞和绝望,与乔治.奥维尔的《1984》有异曲同工之处。挪威费里德雷克.巴克曼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这是去年一部小众同名电影的原著,也是关于爱的。约翰.欧文的《独居的一年》,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内容都很有文学性,村上春树的偶像的作品,功力深厚。再次阅读了福楼拜的著作《包法利夫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确实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名著。
就小说来说,我最喜欢的还是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这部小说的地位和影响力早有定论,不赘述。
人物传记类有民国名媛凌叔华、乌兰河的才女萧红以及丁玲等,民国确实是一个让我们感慨的时代,值得我们追忆的过去。穿长衫的先生,着中山装的男学生,梳着两根辫子白衣黑裙的女学生,充满信仰和激情的时代,为国为家的年代,而在文学上,无疑也是百花齐放的盛世。老树在他的《老树画画》中提及民国,满是憧憬和崇敬,认为民国自有一种精气神。
提起民国,我今年看的一本《以你之姓冠我之名——民国才子原配夫人的跌宕人生》,写民国大咖们的原配,像鲁迅家的朱安,郭沫若的**等。这算是另辟蹊径写名人,把他们拉下神坛,聊以为那些可怜原配张本吧。但是因为情感倾向,难保没有主观臆断。作为一个补充史料来看,也是可以的。
老顽童汪曾祺的《生活是很好玩的》等散文随笔,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皆可入文。因为又是一个掌故大家,所以有趣的事俯拾皆是。人们当最爱他替栀子花说的话:“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轰轰烈烈,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嘛”以及“我应该去做一个工艺美术师,而不是写狗屁小说”,老先生其实是一个被文学耽误了的段子手吧。
近年来宝岛台湾的蒋勋一直很火,他自称“以布道的心情传播美”,以通俗又不失优美的文字介绍绘画、文学等。相对去年的热情,今年只读了一本《蒋勋说唐诗》。作为一个畅销书作家,难免被人指出一些缪误和不严谨的地方。同类型的叶嘉莹先生的《北宋名家词选讲》,大概因为术业专攻,故而更胜一筹。
同样来自台湾的白先勇先生今年有一大部头的讲稿集集《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带着明显的先入为主的观点推程乙本红楼,踩庚辰版本而受到诟病。我其实算是白先勇的一个粉丝,他的《台北人》、《纽约客》等短篇小说集甩同类人几条街。白先生近年来又一直致力于推广昆曲艺术,其人品让人尊敬。
另外,还有张大春的新书《文章自在》,教人如何作文,可给小孩子留作参考。朱天心的《荒人手记》,获台湾百万大奖的作品,以第一人称自述写gay的心路,朱家姐妹的文学造诣可见一斑。简媜的散文随笔《只在此山中》,这个被誉为三毛之后的枕边读物作者的风格挺另类,完全不像三毛接地气一看就明白,给人感觉更多的是炫技,当然啦喜欢这种风格的人会很开心。
纵观我的整个书单,种类挺杂的,而且大半是旧作,倒也符合了汪曾祺老先生提出的“口味要杂一点”的主张。
至于阅读对自己的影响,很明显啊,这一年的精神生活更上一层楼,你不会再觉得虚掷了光阴。这份书单就像雁过留痕,都扎实地记着每个瞬间呢。
明朝陈继儒有言,“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拿起书(电子版亦无不可)你就是世界。所有名利都是虚假的繁华,只有装在脑子里的刻在心上的才真正属于自己。阅读最终是能让你“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一件事。
如此,2018便变得美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