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还是不断成长的?
从这个问题中,其实就直指着两种不同心智模式的人,相信前者的就是僵固型思维的人,相信后者的就是成长型思维的人。
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那么上进(还那么自恋…),应该是个成长型思维的人。
然而,最近看了“动机老师”的《幸福课》,竟然发现自己就是360度无死角的僵固型思维的人。
不如就从爱情婚姻这个大众喜闻乐见的话题聊起吧。
首先,僵固型思维的人在看待伴侣关系上,容易觉得两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更喜欢说:“咱们性格不合,命中不配”,于是也就更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既然大家的关系都不好了,不放弃还能怎样呢?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鸡汤其实就是在怂恿着读者们往僵固型思维上发展,他们经常给人们洗脑说:可能你们有缘无分,遇到不合就不能将就,分!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在看待伴侣关系上,更容易相信关系是不断成长的。他们认为,无论这个成长的过程有多艰难,矛盾总可以消除,关系也可以改善的,好的婚姻并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需要用心经营和维持。
然而,感情的一般规律是,当你想要努力维持这段关系时,对方总能感受到你的善意,于是有向好而生的可能。
但当你产生放弃的念头时,对方就会产生不安全感,矛盾也就随之而来。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是分析为什么现代人更容易离婚。
里面的作者就说,在以前的马车时代,两个人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人成了夫妻后就再没“离婚”一说了。于是这两个人往往觉得,既然不可能分开了,不如试着和对方好好相处的。
但到了现代,离婚更容易了,找下一个也不难。两人只要一有不合,下一步不是寻找解决办法,而是分离。这就是僵固型思维,不愿意修复关系,逃避挑战。
其实,一个时代的爱情婚姻观也是和它的消费观是一致的。就像电影《失恋33天》里说的,那时候家里的冰箱坏了,总想着修一修再用。如果搁现在,估计会想着要换一台了。
曾有人问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您做了一辈子的家庭治疗,您心里理想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米纽庆说:“一个理想的家庭,其实就是一个有修复能力的家庭。并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冲突、没有问题的。只要这个家庭具备了修复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它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
米纽庆这段话真真让人震撼。当你愿意去相信关系是可修复,笃定着要和另一半牵手到最后,而不是把“换一个”当做潜在的解决方案,你就配得上拥有幸福。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我坚强的妈妈。前段时间,我还在说她好像变得没以前爱学习了,但现在明白,她才是那个成长型思维的人,与爱不爱学习无关。
像大多数家庭一样,我的爸妈也会有吵翻天,闹得像是这辈子再也不能一起生活的时候。
那时候的我,为了不想再看爸妈吵架,经常跟妈妈说不如离婚吧,反正你们性格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水火难容。
但我妈说:“当年家庭背景差,只有你爸要了,从那天起我就决定这辈子跟定他了,不管怎么样。”
所以即使她有过整整一年想要离开的念头,用她的话说就是“心苦得不断地颤抖、滴血”,但她还是坚强地熬过去,不断看各种国学修心,改善着这段关系,所以现在过了低谷期,向好而生。
在创业上,我妈也是很顽强。她一个女汉子开厂开了8年,途中经历多次重大变故,常常处于倒闭的边缘,周围也没有人支持她开厂,而且这个行业的企业也倒闭得七七八八了,就连风水大师也唠叨着说:“你的厂就是亏的了,关了更好,不然只能烧更多钱。”
换做是我,早就关门大吉撒手不干了。但我妈还依然撑着,再撑着,熬过一年又一年。
罗永浩曾经在他的创业课里讲,很多时候一家公司不管面对多难的困境,就算面临关门倒闭的边缘,只要创始人还坚持着,这家公司一般也不会倒。
这话的潜台词就是,一家公司成功因素可以有很多,但倒闭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创始人的意志力。
我还想起我妈经常跟我讲的一个故事,她说她小时候想数学题,想不出来她会继续想,两天三天头都炸开了她都坚持着。我妈就是这样,她相信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定有办法突破,即使“心苦得要撕裂、颤抖、滴血”。
看到这里,僵固型思维的人可能会哀怨:“糟了,我就是这样,估计我的人格一辈子就这样了。”
许多人会喜欢问:“我怎么才能发现真实的自己呢?”包括我自己也是。
然而,当人们这么问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假设“自我”是一个已经存在并且固定永久不变的东西了。就像僵固型思维的人觉得自己这一辈子的人格就是僵固型的了。
但“动机老师”还说,如果从成长型的角度去看,“自我”是一条河流,它的源头固然重要,也就是你的童年经历原生家庭等等,但它最终的形态是取决于在它流向大海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山坡,丘陵或是沙漠。
真实的自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且固定不变的,它是在我们跟环境的互动中,在面对困难挑战中不断地塑造出来的。
僵固型思维的我们也可以从现在开始,意识到自己原有的心智模型的局限,然后慢慢地刻意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
只有允许那一颗僵固许久的心裂开缝隙,光才能照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