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青青的石板路,攀墙盛开的牵牛花,斑驳简陋的夯土墙,悠长如迷似的小胡同,既纯朴委婉而又粗犷豁达,既贫困冗杂而又灵秀缠绵,这都是许多年前的记忆了,伴随城市的发展和变迁,许多胡同业已走进了历史,如今穿梭于城市林立的高楼与宽敞的街道间,居于钢筋混凝土的构筑里,却生出些许顾念胡同的情愫来。
也许是因为年龄增长的缘故,住进楼房里却愈发怀念起平房小院、胡同穿越简单快乐的旧时光来。深感快乐没有随着楼房的长高而增加,反倒是那些婉转局促的胡同更值得回忆,那时的邻里关系和谐如亲,那时孩子的玩伴甚众,那时捉迷藏回荡的是孩子最开心的笑。更是喜欢听夜晚妻高跟鞋敲击石板路归来的节奏,也喜欢带着孩子在错综的胡同里探险寻奇。卖鸡蛋的吆喝声、后胡同大爷的胡琴声,孩子们的嬉戏声,清早鸽子的咕咕声,母亲喊儿回家的召唤声,演绎了旧时胡同的交响乐章。胡同里有我年轻时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它既有亲切的生活气息,又有悠远的历史风情,也就形成了特有的胡同情感。
捡拾城市变迁的记忆碎片,胡同已成为人们心中一道最难忘的风景。记得搬家那天,孩子扯着我的衣角问“爸爸,我们不搬家行吗?”也许在孩子的心中难以割舍的会更多,院落里的葡萄树,泥墙上的小蜗牛,亲手种下的大葫芦,胡同墙上的涂鸦之作,父母吵吵闹闹不缺温情的日子,可能这些都是孩子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吧。孩子的出生成长与我们的变老都交织绾卷在那老胡同里,时届成年的女儿每每在清晨和我讲起儿时梦境,我总是不无感慨,时光从容胡同不在,容颜已老记忆尚存。
那些老屋和旧胡同与周边的高楼形成强烈的对比,可以说大部分住户都是社会底层人士,做小买卖的、打零工的、捡破烂的,更确切的说这里简直就是“贫民窟”,记忆最深的就是那厕所掏粪的臭气袭扰。虽然日子过得比较清苦,各家自有一本难念的经,但是这里最不缺少的就是雪中送炭的温情。胡同里演绎最多的是家长里短的唠嗑,做好吃的给邻里品尝,帮助老街坊照看小孩子,不算旧的小孩衣服慷慨相送。人们的关系是如此的简单,没有尔虞我诈,更没有你争我吵,这里最能让人学会理解和谦让,使人读懂人情与世故,这里是贫苦人家真正的精神乐园。
通过回忆寻找记忆中的胡同、街道、旧邻,可能是人们心理中最符合情感故园的需求,这里虽然不是生养我的家乡,但是在我人生的旅程中却是难以忘怀,每每小区里有卖鸡蛋的吆喝声时,也总是让我想起那些胡同里的故事,往往要翻看那些老照片,回味一番,对生命中那些爱做一段寻找,并带着这些爱,整理心情继续出发。
人们往往是失去了才觉得珍贵,当住到宽敞明亮的楼房里,邻里往来颇少,甚至同住一楼相识寥寥,少却了胡同时光的喧闹,总是感觉少了点什么,就连亲友到访也要蹲门等候主人回家,没有了旧时的邻里招呼。那些胡同里的温馨与和谐仿佛已渐行渐远,这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张望与感叹。
那蜿蜒曲折的胡同已经成为我的一段回忆,它温暖并一直照亮着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