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
缂丝有其专用的织机缂丝机,这是一种简便的平纹木机。缂织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织工透过经丝,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织。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织彩纬的织工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缂丝织物的结构则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即: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等。由于彩纬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织后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花纹的效果。
缂丝技艺起源于河北定州,至宋代以后不断发展,至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带,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采用缂丝法临摹的名人书画,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现代缂丝制品仍然被作为高级工艺品生产、收藏。
织造 · 经纬之间的艺术革命
缂丝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宋人追求精神生活,在缂丝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书画艺术相结合,开创了以缂丝工艺织造绘画卷轴的新风尚。
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的最高巅峰技艺,被誉为“织中之圣”。
它不仅是古代奢侈品中的极品,更是中华文明在纺织艺术领域的巅峰之作。因为图案精美,工艺极为复杂,得之不易,因而又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缂织技术是东西方交融的产物,“通经断纬”的织法首先从西方传入,最初以亚麻、麻毛为材料。在我国,西域地区有不少缂毛织物的出土,公元7世纪左右,该技术被引入到丝织物生产中。
随着丝绸之路的联通,以及西部少数民族的迁徙,缂织技术在唐代传入了中原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缂丝织物是唐代的一条几何缂丝带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张雄夫妇合葬墓,被发现时缠在一个女舞俑的腰上。那带子长9.3厘米,宽1.9厘米,用草绿、墨绿、橘黄、中黄、黄棕、白等色丝缂织而成。日本正仓院保藏的奈良时代留传下来的织绣品中,也有唐代缂丝,其中一件异兽忍冬莲花纹缂丝,缂织技艺已较成熟。
皇室贵胄的奢华象征
中国古代缂丝北宋时期,缂织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如传世的北宋缂丝一等紫鸾鹊谱(现藏辽宁省博物馆)高131.6厘米,宽55.6厘米,系由嘴衔如意灵芝草、穿插飞翔于花丛中的成对文鸾、仙鹤、锦鸡、孔雀、鸿雁、白鹇、鹭鹚、鸂鶒、黄鹂与各种花卉组成,并在紫地上用藏青、浅蓝、月白、土黄、浅黄、淡黄、翠绿、浅绿、深绿等色退晕配色,再以浅黄或浅绿线条勾勒,构图严整,是一件北宋极有代表性的缂丝精品。
宋元明清缂丝品一般都是皇家御用,民间很少有,主要是纺织工艺流程太长。而现世存的缂丝真品少之又少,基本上都被博物院所收藏。现今缂丝工艺基本上都是被极少人所掌握,愿意学习的人也不多,较为出名的就是就是王金山,曾修复过故宫的缂丝珍藏品,修复完和真品几乎可乱真!
南宋时期,平江府(苏州)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盛产生丝,其丝线韧性好、强度高,是制作缂丝的上好材料。
在富庶的经济、文人文化与民间技艺高度融合的背景下,缂丝在江南迎来了黄金时代。缂丝织品开始以摹缂名人书画为乘,从实用走向纯欣赏品领域。彼时缂丝名匠多出江南,如松江朱克柔、吴郡沈子蕃和吴煦等,其缂品达到了“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胜于原作”的境界。一幅幅山水、花鸟缂织画作从艺人们的一拨一梭中诞生,细枝末节处亦可细细品味,远观是画,近看精巧,意趣十足。这一古老的手工艺世代沿袭,留下不少传世佳作。清代沈初在《西清笔记》中提到:“宋刻丝画有绝佳者,全不失笔意,余尝得萱花一轴,以进花光石,色黯而愈鲜,位置之雅,定出名手。
元、明、清时期实用性缂丝与观赏性缂丝齐头并进。实用性缂丝主要为宫廷和贵族享用;观赏性缂丝题材更加广泛,产量逐渐增多,并形成了以苏州为代表的缂丝产销中心。曹雪芹《红楼梦》中就多次提到购自苏州的“刻丝弹墨”。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复制南宋缂丝名作为起点,艺人们恢复百年来已告濒危的缂丝织造技艺。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苏州乡村许多女性,利用农闲之时学习缂丝技艺。后因中日建交,日本对缂丝和服腰带的大量需求,且制作缂丝腰带的收入丰厚,很多村子里的妇人成为专职的缂丝工人。当时苏州缂丝织工达一万余人,缂机上万台,几乎是“村村有工厂、家家有织机”。至此,苏州成为全亚洲最主要的缂丝实用品出口地。
千年技艺的现代传承
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普及,传统缂丝技艺面临严峻挑战。
机械织造虽然效率高,但永远无法复制手工缂丝的艺术魅力。缂丝工艺的精髓,在于工匠对每一根丝线的精准把控,这种技艺需要数十年的磨练才能掌握。
在现代社会,缂丝技艺的传承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培养一名合格的缂丝工匠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另一方面,市场对高端缂丝作品的需求有限。这使得许多年轻人不愿投身这一行业。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匠人在坚持传承这项古老技艺。他们不仅致力于传统技法的保护,还在探索缂丝的现代应用。一些设计师将缂丝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王金山、王鹏巍、马惠娟、范玉明、华惠英、陈文。
2021年5月24日,定州缂丝织造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现在还能够看到的古代缂丝文物已非常稀少,一是因为缂丝属于织物,具有畏光照、畏虫蛀等特质,且丝蛋白老化后纤维非常脆弱,极难保存;二是因其工艺制造成本特别昂贵,故本身产量稀少,尤难一见。
缂丝,这项传承千年的织造技艺,是中华文明在纺织艺术领域的杰出成就。它不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艺术的升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缂丝工艺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奢华,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对极致的追求。保护这项技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人类创造力的致敬。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项经纬交织的艺术瑰宝继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