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很难界定,比方说爱情、喜剧、剧情、纪录片,有很多都有文艺的性质,只是孰多孰少的问题。当然,下面推荐的这些片子肯定是不全的,小可爱们也可以留言你们喜欢看的文艺电影哦~~
1、《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很安静的一个人看电影,也许不能说这是一部电影。尽管故事很流畅,节奏又平稳,但在老夫看来更像欣赏一本精美的铜版纸画册。每一个镜头都是那样的刻意雕琢,长笛与古典弦式钢琴奏出的悠扬的声音,17 世纪荷兰水城的景色,反而有点让人分不清主次,那似有若无的感情,也是在看过以后才慢慢回味出来的。
2、《少年时代》
这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感慨颇多的片子了吧,让人总是想唏嘘,但是却说不出什么道理来,对于人生,好像一瞬间懂了好多,却又似乎什么也不懂。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个体的孤独,人性的复杂,生活的不可控,自我的封闭,他人的淡漠,沟通似乎是一种难以实现的障碍,味同嚼蜡的周遭环境,放下的释然,以及影片里那句:Make your skin harder.(大意好像是这样,记不清了…)等。感悟都是碎片化的,不过这也可能体现了生活本来的面貌,那就是纷繁、琐碎、无法捉摸。
人生的真谛,可能就在寻找它的过程吧。
3、《闻香识女人》
电影讲给我们的道理,也与生命有关,却与原著不太相同。相同的法乌斯托(弗兰克•史雷德),身处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中,必然会有不一样的故事发生。
片中人物的设定给电影注入了鲜明的美国价值观——家庭。无论是弗兰克•史雷德,或者大学生查理•西门,还是乔治•威利斯,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他们的性格和观念都深受家庭的影响。电影把原作对生命痛苦的渗透简化成一种对生命的选择,这只是一种简化,并非让问题变得简单。弗兰克说,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遇到事情担负责任的人,一种是找靠山的人。查理•西门正是遇到了这种选择,是出卖朋友得到光明的前途,还是承担守口如瓶的后果。
4、《卡洛尔的旅程》
特别美的一部片子。如此纯纯的年少的爱恋,如此粗线条的男孩子,如此可爱精灵的小女生,背景是上世纪 30 年代西班牙内战时期。美好的如同散文诗。
5、《她比烟花寂寞》
梅尔维尔曾经牛逼哄哄地说:“先成为不朽,然后死去。”
艺术家追求极限的姿态总是充满美感,而抵达荣耀的路途却往往过于酷烈。几乎无异于拿命去换,拿魂去证,又或者真如里尔克所言:“艺术家的气质只能在人间义务之外实现。”
传记片都有套路可循,自然也会在其中放置噱头。所以常常看完都会有导演用力过度意识不良之感。
6、《傲慢与偏见》
这世上大概不会有人不爱达西先生,只要是看过《傲慢与偏见》。对,这里说的当然是95年BBC传世经典的那个版本。男主角科林•费斯,今天的奥斯卡影帝,就是昔日曾把达西先生由内至外都演绎得完美无瑕、烙进人们记忆深处的那个无可替代之人。
为什么《傲慢与偏见》在近两百年后还是这么脍炙人口,日久弥新?BBC此剧制片人说:“达西与伊丽莎白爱情的所有美丽,正在于其间不断的相互阻隔。”一个人愈是被误解被错过,回过头来愈是觉得珍贵觉得美好觉得不忍舍弃。
7、《艺术家》
爱上《艺术家》,纯属一场无言的邂逅,有多少人在去影院前对这部电影充满了不屑和怀疑,黑白片?默片?在3D/IMAX视效都无法再满足观众口味的年代,一部黑白默片又将如何圈住影迷们的钱包和心呢?如果你心中的经典有卓别林那个时代的印记,那么此片不可错过。
作为对默片和黑白片的致敬,此片态度诚恳。记得当时看的时候,心里满满的感动啊,毕竟小时候“看着卓别林长大的”。
8、《成为简·奥斯汀》
几乎没有一个女孩可以拒绝简•奥斯汀,这个一生写出6部爱情传世之作却终身未嫁的女人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的追捧,这些追随者自发成立了各种组织,总称“简迷”(janeite),《成为简》应该可以被归入“简迷”对这为女作家的私人生活做的诸多白日梦中的一个。
《成为简》是一部非常现实的影片,如果说是改编串联自奥斯汀本人的著作,那么毫无疑问,奥斯汀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女作家,她谈到的爱情、婚姻、家庭问题放在今天依然适用。而奥斯汀本人,却当之无愧可以成为“剩女”的始祖。
9、《玛丽和马克思》
作为当年一个月内看了三遍的动画片,此记录尚未被打破。只有另一部微微持平——《我在伊朗长大》…
说到观后感,只好先长叹一口气。孤独。很多人泪流不止,是因为此片用最为稚拙的手法,却描绘了最脆弱最纯净的人性。关于朋友,关于人们的联系,关于空间,关于……
至于本片说了什么,您感不感动,一看即知。
10、《精神分裂症》
这个是个例外,不是电影,仅有 13 分钟的小短片。如果您想了解有精神方面病症的人的痛苦,不妨一瞥他们所面对的世界。
在此致敬拍摄出此类影片的人们,你们很值得尊敬,你们试图进入到那些心灵出现瑕疵需要帮助的人们的世界,为他们与这个世界构筑了一座桥梁。
-END-
愿,
没有蛀牙~~(づ。◕‿‿◕。)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