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的“一万个小时理论”特别火,只要在一个领域坚持一万个小时就能成为高手
生活中有许多像莫扎特式的人,我们把他们称作天才;他们的成功,我们归结于天赋异禀。可是这样下定论未必太简单暴力了,这些“天才”听了往往就有小情绪了,你看到了我的辉煌,却看不到我的汗水
一万个小时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给了人们一个简单的信息:坚持努力一万个小时,我们就能打通任督二脉成为顶级高手!听起来多简单!只要保持努力,我也是个砖家!
但是《刻意练习》用大量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手撕“一万个小时理论”
一个普通人只能一次记住几个数字,对一个普通大学生进行200次刻意练习后记住了85个数字
对24个2-6岁的孩子进行数月的练习,结果所有的孩子都成了莫扎特,培养出了完美音高
小提琴家仅需要几千个小时就能登门入室,七八千个小时就能成为顶级音乐家了
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领域成为专家都需要一万个小时,如果不是刻意的练习,就算十万个小时也是白费劲
看完此书,我突然间明白了为什么我这么勤奋却总是比不上那些懒的朋友了
以前我总是自以为自己很牛,什么都会一点,羽毛球乒乓球还行,跑步还行,唱歌还行,PPT还行,PS还行,编程还行……还经常和朋友说,不会PS的歌手不是好编程员啊!我都差点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了
可是上了大学发现什么领域都有比我更精通的人,我才意识到,什么都会一点,等于什么都不会!
有一次和朋友老罗一起吃饭,他突然一句,我觉得你和以前没什么变化啊!
我以为他是要夸我至死不渝,是块好石头什么的话。
结果他说,你和几年前的你说话和思维还是一样。
听完当时我就有点不舒服,这不就是在骂我原地踏步,不知长进吗?
现在再回想,原来平时自己是个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差不多就好,每天过着差不多的生活。
我们都会佩服那些做什么事都不费劲的人,羡慕他们在什么领域都能做得完美,于是自己也什么领域都想涉猎成为一个斜杠青年,结果发现不对劲啊,怎么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学好?
那么普通人想成为高手,该如何打通任督二脉呢?
专注领域
看上去好像他们许多领域都很厉害,事实上他们是先在一个领域做精通了才跳到下一个领域,不明真相的我们很多时候太贪心,总想一次性学好很多技能,结果什么都做不好
我们不需要面面俱到,所要做的先找到自己最想掌握的几个核心技能。然后从中挑选出目前最想掌握,并且精通以后能混口饭吃的技能。最后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和这个技能相关的事上
小步快跑
任何练习,你都必须要走出舒适区
最好练习的标准是在舒适区之上,恐慌区之下,只要你踮起脚跟就能碰到的地方。这样可以保证你的进步,又防止用力过猛导致走火入魔
练习的时候你会遇到瓶颈,解决的最好办法是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或者借助外力(比你更优秀的人)
即时反馈
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孙海平的跨栏水平比不上刘翔,但是他能够判断出刘翔的各项成绩,从而给出即时反馈。因此我们要找比自己有经验的老师
首先你得先判别出你所在的领域有哪些牛人?身边的朋友或者长辈?相关领域的书籍或者视频?或者参考下以下方法:
1 及时记录自己的练习,然后多反思总结
2 加入一些社群,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让他们多给建议
3 找到相关领域的牛人,分析他们早期成长的进步方法,再结合实际情况来训练自己
快速迭代
起点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开始行动并且改变。
我们都知道一个产品出来以后不是最完美的,往往需要很多次完善。那这样是不是要等到完美以后再上架?这样做往往会失去抢占市场份额的机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马上推出,根据市场的即时反馈来完善,快速迭代出新产品
我之所以没有什么进步可能并不是没有即时反馈,而是我明明知道反馈,下一步我应该怎么做,但是因为惰性就放弃了改变。
就好比投篮,这次没碰到框,下个球就该多用点力;这次飞出了场外,下个球就该投低一点。如果给你的反馈你不利用,胡乱投球,那你待会就要被教练叫下场了!
静待花开
前面几步都做好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坐冷板凳,即时一时半会得不到好处,我们依旧要有耐心
很多人不能达到预期是因为失去了耐心,坚持几天觉得没劲就放弃了。成功并不是一日之功,不是今天做出了改变明天就能收获。或许有些人能一夜暴富或者爆红,但那终究是昙花一现
我们要相信,只要坚持刻意练习,我们的技能就像滚雪球一样。只要坚持做有益的事,总有一天成功会自己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