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共读(4)
【活动】:不二俱乐部主题共读打卡第 4 天
【昵称】:优爸·正能量大叔
【组别】:2组
【书名】:非暴力沟通
【章节】: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重点内容摘抄】: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今早收到一个快递,一副100°的老花眼镜。在戴上眼镜之前,我得首先把100°的标签给去掉,这样才能看得清书和字。我要说,实际上我们观察一件事情的时候,同样也要先把标签去掉,这个标签就是没有任何思考和分析的妄加评论。
001 不带评价的观察才是真正的观察
不要小看了“观察”这一动作。绝大部分人的所谓观察,并不是把重心和重点放在事物本身,而是在看的同时(有时甚至只是道听途说),任由自己的思维、情绪以及过往的经验,给这件事贴上自己的“标签”。并以乐于把自己的评论说给别的人听。假定他人给了自己一个“赞”,心里便是无比的兴奋。假定他人的评定不符合自己的设想,那么就给这个人一个通用的国骂标签。
不要问为什么我知道,很简单,因为大部分时候,我就是这样的人。相信眼睛,更相信我脑子里的评论。
为什么要强调不要带任何评价的观察。
因为,一旦你带上标签去观察,你所看到的“真实”,有可能就是错的。
比如说,在一些香港媒体的报道中,警察的形象是这样的:【1】
但是这样的照片是怎样拍出来的呢?原来他们的记者在开始拍摄之前,就已经设定好了自己标签。所以他们不去拍摄前方50米暴徒如何行凶,如何纵火,如何破坏法律。却集中所有的镜头,来拍摄认真工作和执法的警察,妄图找到够符合他们“标签”的蛛丝马迹。就有了如下的怪事:
这样种带上了“评价”的观察,怎么可能还原真实的现场和真实的情形。
一些在你看来很正常的,价值观评论,在另一些人的眼中,有可能就是非常不可以理喻的言论。正如勇士队的格林在点评莫雷事件时说道:“……在美国发表看法,可能是正常的,但是对于中国球迷来说,他们就会想‘天呐,他怎么会说出这种话。‘’”【2】
002 区分观察和评论
为了区分观察和评论,书中主要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 说出的评论,自己要付责任
* 不要把预测当做评判
* 不要做缺乏依据的评判
* 不要把评论当做事实
003 自我实践
我回想起前几天,辅导儿子作业结束后的谈话。试图用“区分观察与评论”分析法还原当时的场景。
我:为什么你九个拼音错了5个?(观察)
儿子:……(不回答,有点小委屈)
我:明明这九个你刚才都能够背下来,为什么现在默写还错这么多?(评价)
儿子:我怕你骂?(评价)
我:你是真的不会,还是假的不会(意思他是故意气我,故意忘记,评价)
儿子:我,我真的忘记了……(观察)
我:怎么可能(音量高了八度),刚学会几分钟,你就忘了,你是不是真的很笨(评价)
儿子:(哭)我真的忘了,我一片空白,然后特别害怕……(评价)
我:你害怕什么……(观察)
儿子:我害怕你凶凶的脸,害怕你用小尺子打我……(观察,这几天我的确拎着一把小尺子守在他旁边写作业)
我:我为什么要打你……(观察)
儿子:因为你不爱我了,我做梦都梦看见你凶我……哭,崩溃!(观察)
现在看来,他害怕,紧张,记不住的真正原因,是害怕不会记拼音,害怕成绩差,害怕我会不再爱他了。而我以为要真正的爱他,就是要把每一个拼音,每一个字母都读准,读对,记牢。
这也许就是我们沟通出现误差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