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无奇在家办公的一个工作日。
今天结束工作大概才十二点多,看外面阳光明媚,本打算睡个午觉,大概两点多起来去吃点东西然后去爬山的。
躺下的时候一点多了,醒来的时候三点多了,想着起床出去吃点东西的话都要四点了,上山可能会有点冷,就退缩了。
可能午睡还是不宜太久,尽管昨天玩的太累了没休息好,午觉还是睡不沉,一个接一个的梦,一觉醒来,浑身反而更无力了。加上梦里各种画面一下子涌上心头,竟花了好几分钟才缓过神来。
午饭没吃,所以醒来就点了个外卖,点了烤鸡,直到吃完已经看了好几集老友记。每次看老友记,都和大多数人一样,羡慕他们有各自的生活,还有一群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以前大学的时候,我也有很多朋友。难过的时候,也会有朋友愿意陪我一起吃饭散步聊天。但是到现在,我总是一个人。我反思过,一方面,我不是一个特别会维系感情的人,在友情和爱情中,我可能一开始会出于新鲜感主动地想去了解一个人,但是一旦过了某个节点,我就不大愿意主动了。也许不止爱情,所有的感情都需要双向奔赴吧。但是我喜欢被动,那样比较简单,我可以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不需要费心顾虑他人,不需要组织语言,只需要在别人抛出问题时选择是否回应即可。 说起来似乎很自私,但是我想可能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不愿意一直付出,所以很多友情都无疾而终了。
另一方面,我回想起以前交往的那些朋友,似乎都是阶段性的,也就是说,他们作为我的朋友,其实不属于我本身,而是属于我所占据的身份或是位置。比如高中的密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在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宿舍。其他的个人喜好,生活习惯只要不是太过迥异,都能成为好朋友。大学的朋友可能在个人喜好方面占据更多的权重,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我们是否来自同一个省份,是否共属于一个专业,是否在同一个校区,是否致力于同一个社团,或者是否参加过同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如果有一方主动或者机缘巧合下有更深入的接触,互相了解过后没有排斥,那么很有可能便成为朋友。不过这种类型的朋友,与我们本身关系并不大,一旦我们所处的身份发生变化,那种关系就会大打折扣,名不副实了。
真正的朋友,我想,应该是不会随着你的身份变化而改变的。
到目前为止,我认知里的真正的朋友,至少是我身边仅剩的能称之为朋友的,都是以下情况: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在你身边陪伴的时间很长,长到他们和你一起经历了你的和他们人生中的起起落落,你们互相把对方当成自己人生重要里程碑节点的重要纪念碑,同时也因为你们看过了对方处于各种不同阶段的身份和相应的状态,所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只要你们的身份和行为不超出你们原有的对对方的认知范围,那么你们就会当一辈子的朋友。
对于不超出原有的认知范围这一点,我的想法是,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因为别人看到的只有我们想让他们看到的,我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者,只是说不愿意分享或者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无论如何到最后,真正完全理解自己并且能接受自己的,只有自己而已。
人生而孤独,引用《百年孤独》中的一句话,“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既然如此,只希望我能在这份孤独中,收获对自我的深度认知。如果足够幸运的话,我能够喜爱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