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读的书,思维导图也画了,可该完成的笔记却一直未完成,我该说些什么呢?自己好没有效率哦,不,应该说是效能!
这本书呢,就是我在朋友圈曾分享过思维导图的《全新思维》。因为思维导图的分享,所以有朋友问我看的是哪个版本。我只看过这一个版本,看完感觉还不错。所以不是一定纠结版本的baby,可以选择我看的版本。如下图了。
看完这本书的,也许有人会欣喜,有人会激动,而我最深的感触是难过与无奈。里面提到的六大能力,分别是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和意义感。我可以很诚实的说,小时候的我这些能力都有,哪怕是三五年前的我都比现在的我多些。还好我之前一直从事美妆行业,美妆就是要求你出品的东西要美要有质感,我想在设计感上还算过得去吧。其余的几个,就不免有些痛了。长大之后,竟发现自己是一个不会讲故事的人。说起来都惭愧,还不如我小时候会讲故事呢,最起码,我小时候讲故事给小朋友听,小朋友都可喜欢啦。我现在讲故事已经平淡到哪种程度呢。我姐妹都不喜欢我讲电视剧,因为什么情节没有,只会说大致什么类型的电视剧,男女主大致什么性格,结局一句话收尾“幸福地在一起了”。如果真让我细说一个故事,我还真不知从何说起。
交响力,现在的人要更有整合力和综合能力。我本身现在这个能力应该也不算差吧,不过缺少小时候的那种更有意思的整合。最能表现我交响力的应该算是我在吃上的小事,我以前不管吃什么,吃不下去了,都会用可乐去混合食用。我就还能继续吃些。这就是一种尝试性的交响力。可是现在的我生活真的很固化。每天做着同样的事、走着同样的路,吃着同样的外卖,这种没有新鲜事物与色彩的注入,我难以想象我会去做些不一样的整合。所以想提高这个能力,先跳出原有的圈子,尝试各种可能吧。
共情力,怎么说呢。我一直是一个泪点比较低的人。我这么一说很多人该以为共情就是同情了,其实不然,共情是基于理解,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小时候的我这种能力真的超强,那时候姥姥还在,她一旦情绪不对,我都能及时发现,理解那种心情并去安慰老人家,也许我并不能真的帮上什么忙,可是老人家会心里舒坦很多。长大了,读书了,也工作了,有什么事情都是自己搞定,遇到难事,跟别人说,发现也不见得会有什么卵用,就习惯有问题找自己、自己扛,如果实在搞不定了,就会交给时间。自己是这样的,也理所应当这样理解别人。久而久之,我都感觉自己变得麻木了,心也变硬了。不再会因为看到小孩子摔倒就去扶起来,而是认为孩子要自己爬起来;不再会轻易因为别人难过的事情而难过,仿佛就是听别人的故事。我感觉到恐惧,因为人只有内心柔软,才能体会到生命或者说生活中那种细微的快乐。一旦麻木,就算是天天麻辣香锅,也赶脚不到酸甜苦辣咸啊。
娱乐感这个该怎么说呢,我小时候还可以演戏呢!不是电视上的那种,是班级里上课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进行的相关角色扮演。我还演过祥林嫂呢。小时候爱笑,也喜欢听笑话、看笑话。想想现在的我,最近貌似大家都很喜欢看段子,让我喜欢的段子还真没有,我听的时候都没啥感觉,这明显是没有娱乐感了。而且就算是看喜剧,也找不到那么多的笑点去笑,所以我比较害怕一个人看喜剧,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笑。
意义感,我倒是一直没有缺失,一直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这个终极命题,我想我有生之年也是无法解答了。但不影响我去寻找去体会。
说来说去,我真为现在的自己难过,明明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可是越长大越变成了一个麻木的人,我害怕,是从心底渗出来的害怕。可是如果不这样好像又没有办法很好的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不过我依然感激看到了这个本书,在我已经逐渐消失的能力还未完全消散之前告诉我,要赶快把他们找回来。
有一句话,不是说,只要你肯开始,都不会晚嘛,希望我的找回之路不会太晚。我已经开始了,小伙伴也要加油哦!
对了,思维导图也附上了!希望有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