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读《红楼梦》,晴雯撕扇,宝玉说,爱听绢帛撕裂,但撕无妨,迁怒泄愤就不行。彼时我十岁,家生野长,偶尔因为外界原因充满愤怒和暴虐,难免犯嘀咕:生气了,作贱东西真痛快!如果好好的,干嘛要撕?怪可惜的!
斗转星移,文明的教化让我安静平和,理解了宝玉,“人若有情,万物皆灵”,所以,即使对扇子,也要尊重珍惜,轻拿轻放,爱听撕扇声,不过是发掘它另外的功效,不算轻慢;而怒时撕毁,则是乖戾暴虐。
前两天和友人讨论驴包(路易·威登包),我活用了那理论:如果真喜欢,那就买呗!千金难买心头好!可是倘若并不喜欢,只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格有款,在网络一水儿晒开各种颜色和款式的驴包,让相干不相干的人“羡慕嫉妒恨”,那,那,傻不傻呀?
对奢侈的追求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平民,真正的大拿首推太阳王路易十四,他花钱如洪水,凡尔赛宫开支占据法国全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又不惜斥巨资在时尚界、文艺界、科学界建立他的影响──这固然也是虚荣心之一种,但是以他的杰出天赋,也是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那些物事。对外战争、劳民伤财几乎耗尽整个法国税收,再加上错误的财政政策,全国经济陷入崩溃,波旁王朝由此埋下覆灭之根。
然而,如果没有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没有那穷奢极欲的物质和精神扩张,以致十八世纪的欧洲都臣服震慑于法国语言、文化和思想的荣光(欧洲文明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没有我们现在享受的很多东西。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精神面貌都因此打上烙印。驴包创始者就是法国巴黎人,继承了太阳王的奢靡之风。
而中国,据说项羽烧掉了阿房宫,而到了明代小说《红楼梦》(此处取其作者为傅山的说法)里,“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后世公侯排场已经直追前朝数代的皇帝了。上层贵族酒池肉林,纵情声色犬马之乐;而中国儒家知识分子,从孔子盛赞颜回乐道于一食箪饮开始,“崇俭抑奢”的价值观念一直不乏精神接力人。诸葛亮说,“俭以养德”,到了曾国藩,以身作则之外,还严苛约束亲人,以一品大臣之尊,寒酸至此:出席李鸿章的宴会,妻、女因为一件绸缎衣服而相争涕泣。
中国儒家信徒如此行事并非迂腐或者作伪,节俭与奢侈之辩,表面上看是价值观的问题,实则是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儒家选择了克己奉俭,“存天理,灭人欲。”
中国具有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历史,恶劣的自然条件、农耕经济导致人们奉行大一统集体主义,需要抹杀个体差异性,紧密协作,集中力量征服大自然,于是儒家知识分子发展出一套崇尚节制和自我约束的价值观,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又会导致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获胜的君主和贵族,用追求肉欲和物欲满足填补凶险厮杀后的空虚,或者“杯酒释兵权”,纵容政治对手沉溺物质享受,瓦解雄心壮志,这也是是政治斗争的手段,因此,儒家知识分子和上层贵族在奢俭问题上有着一定程度的割裂和截然对立。
儒家对物质欲望反感排斥,约束小我,成就大我,这点其实和建立北美新大陆的清教徒不谋而合,后者信奉“拼命挣钱,拼命省钱,拼命奉献”。这种保守的态度固然可以促使社会持续发展,根基稳固,另一方面,也会扼杀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丧失某种更好的可能性。
2018年夏天,泰国少年足球队获救事件就是这种观点的反证,营救者是澳大利亚“湿骡子”潜水俱乐部成员,该名得于一句英文谚语,“烧钱到点燃一头湿骡子”。成员们除了投入昂贵花销(一个呼吸器就需要一万美元左右),还需要高强度的体能和潜水训练。他们是各个领域的专家能手,为了这项业余潜水爱好,不惜一掷千金,显然,谁都没有节制这种对于潜水的狂热癖好。
所以,我们也不能一味打压欲望,人类本就身心一体,肉体或者精神的饕餮欲望天然具有勾连交通,琴瑟和谐之势。毕竟一切伟大的发明创造,文艺、科学和思想上的成功突破,原始动机都来自激情,崇高的激情,点燃和照亮一切的激情。这激情来自对爱人、亲朋、全人类、花鸟鱼虫、星球宇宙的爱,也可能出自对上帝的爱,激情才是人类真正的动力。甚至,难道不是因为首先存在激情,才需要“节制和约束”吗?所有彪炳史册的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在肉体灭亡后,灵魂永生,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终生都对自己的信念充满矢志不渝的激情?这正是他们为人类福祉贡献杰出力量的奥秘之一!
奢俭之辩,不是法律问题,而是道德问题,不能强制人们如何利用自己的合法收入,不能强制人们具有“高尚的节俭美德”,或者“不惜千金买宝刀”的任侠之气,那么,就让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