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裴迪:诗名不显,却成功活在别人诗里的男人

若将唐代诗人按照流量排个序,那么最靓的仔无疑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往后就是诸神并立,各有千秋,再往后就是一些不是特别显眼的诗人,但他们都在自己擅长的方面玩到了极致,以至于诗成为唐代文学的名片。

有这么一个诗人,他在唐代诗人里面不是特别冒尖,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号诗人。但他的诗在唐诗里面却有一席之地。人们对他的认知并不是从他本人开始,或许更多是从别人的诗中刻画出来。

就像是画师在进行创作时,他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实物,而是综合了很多人对他的描述,通过自己的想象空间,将这些描述不断地融合,才呈现在他的作品当中。

他就是裴迪,生卒年不详,也有说是公元716年,他在《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没有独立的传记。有关他的资料,是伴随着王维的传记寥寥数笔描写。关于裴迪的资料几乎都是侧面的。

他首次出现在别人的诗歌当中,或许是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他才二十多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恰逢宰相张九龄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被贬到荆州任职长史职务,他成为张九龄的幕僚。孟浩然也应张九龄之邀到了他麾下做幕僚。

有一次,张九龄带着人去打猎,孟浩然随队到纪南城(今湖北江陵县北大约5公里),狩猎,饮宴。

孟浩然将他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创作五言古诗,赠予幕府同僚裴迪和张参军。题为《从张丞相游纪南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诗文如下:

从禽非吾乐,不好云梦田。岁暮登城望,偏令乡思悬。

公卿有几几,车骑何翩翩。世禄金张贵,官曹幕府连。

顺时行杀气,飞刃争割鲜。十里届宾馆,徵声匝妓筵。

高标回落日,平楚散芳烟。何意狂歌客,从公亦在旃。

结束了在张九龄手下当幕僚这份工作之后。裴迪便去长安,想要个参加科举考试,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在盛唐时期,长安无疑是不二之选。

他在长安的经历,并无多少记载,他正是在长安认识了王维,彼时,王维在长安过得还不错。或许是通过考试,或许是通过王维的举荐,他也在长安谋了份差事。或许是对仕途有很多的期许,却被现实打击了,心生归隐的念头。

他得知不少文人喜欢在长安南边的蓝田县买别墅,便也在蓝田县购置了一处住所,准备效仿东晋隐逸诗人,从此做一个隐士。

王维早先也在蓝田县南边终南山下的一个谷口盘下了一栋别墅,亭台楼馆接连不断,景色也是优美没人,需要不少时间欣赏。

他是一个半官半隐的人,上班是大唐的官员,下班之后则是终南山下的隐士,在两种身份之间切换,不亦乐乎。

他和裴迪经常联系,稍有闲暇就会去信给裴迪,丘为,崔兴宗,约他们去游玩观赏,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自娱自乐,好不自在。

在辋川别墅隐居的日子,经常游赏风景,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中,选了二十个,每一个写了一首诗。裴迪作为同游者,以相同的题目和诗一首,于是编成《辋川集》,若非如此,或许裴迪留下来的诗会更少。有王维的这个盛唐顶流的光环,裴迪不经意间就被聚光灯照了一番,他大部分流传下来的诗都在《辋川集》当中。


王维在《辋川集》的序言里面是这么说:

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华子冈》是其中的一首,他们两人的写作风格截然不同,王维的《华子冈》: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王维选取的视角高远阔大,见鸟,见人生的短暂易逝,见山,见天地的无尽广阔。

裴迪的和诗《华子冈》: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相比王维的广大视角,裴迪的视角显得更为细腻,仅仅是以回家线索,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将分散的景物,有机的结合成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相宜的艺术画面,虽然着墨不多,但富有神韵。

两人在辋川的互动不少,王维时不时写首诗送给裴迪,让裴迪的名字随着王维的诗流传于世,裴迪就这么顽强的走入到王维的诗歌里面。在王维的诗歌里面生根发芽,以至于说到王维,就不得不提到裴迪,没有王维的裴迪,就是一个在辋川隐居的普通人。没有裴迪,王维在辋川隐居仿佛失去了灵魂。

裴迪在隐居之后,对于仕途更加的疏远。他和王维一同游山玩水,十分惬意,王维时不时诗兴大发,又要写诗。

裴迪和王维一同出游,在秋天的一个傍晚,王维见秋日傍晚的奇景,便写了《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诗文契合他们隐居的状态,以古今隐逸诗人陶潜自况,以凤歌笑孔丘的的狂士接舆比裴迪,生动的刻画出裴迪的狂士形象。

有时候他们也会相约拜访其他隐士,裴迪和王维两人,一起拜访长安城内的吕姓隐士,没有遇到,但是却没有感到任何的不悦,反倒是觉得即便没有遇到主人,看看他的住处也满足了。

在长安城内隐居,契合“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隐逸生活层次,道出了自己和吕逸人之间的差距,毕竟自己是在终南山下隐居,借助林泉野径,而吕逸人在繁华闹市中也能找到心灵净土的高层次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让他们艳羡不已。

王维写下了《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裴迪也写了一首《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恨不逢君出荷蓑,青松白屋更无他。陶令五男曾不有,蒋生三径枉相过。

芙蓉曲沼春流满,薜荔成帷晚霭多。闻说桃源好迷客,不如高卧眄庭柯。

两人在长安城没有访到吕隐士,就回到辋川别墅,喝酒去了,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谈诗,王维虽然半官半隐,但是他依然有一种矛盾的心态在相互纠缠。都说任何苦痛的事,只要不是在自己身上,都能够坦然面对,这个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就像王维在酒桌上吟诵的这首《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王维一边斟酒一边说:“兄弟啊,希望你喝完了能放下心中那些不平事,人心反复无常,哪有什么先进带动后进,先富贵的人正忙着往上爬,哪有时间来提拔,帮助你。在他眼中曾经携手同行情谊,在他先行一步之时,已经撕裂。先富贵者没有给你当头棒喝,给你踩到脚底下磨擦已是不错。世事如浮云过眼不值一提,还不如高卧山林,亲近大自然,好好保重自己,努力加餐饭。”

裴迪双手捧着酒杯,静静地看着酒水从酒坛子里往杯中淌,听着王维的劝慰,不禁想了许多,他这一路走来不正是这样么。同行者此刻又有几人,待到杯中酒满,他举杯和王维轻轻一礼,便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两人谈了许多,但都不如杯中的酒有味道。

酒逢知己,也不知道醉了多少回,醒来依旧要面对现实。隐居的生活虽然洒脱,对于裴迪而言,终归是有些孤独,因此在期间他也偶尔独自一人离开隐居之地去外面走走。

隐居之所,就像是鸟巢一般,倦鸟归飞急。在外面游赏了一段时间又回来。或许在他心中,王维和他已经不仅仅是朋友简单。他们在生活当中就像一个人的两种性格,一体两面。王维这一面是在半归隐的状态,一只脚已经迈出。裴迪则是两只脚都已经迈出。

他们两一唱一和的诗,就像是师傅在考校徒弟一样,当然裴迪在诗风上受到了王维的影响。他的诗风与王维的山水田园一脉相承。或许这便是隐士的状态。他在蓝田县隐居日子蛮长,如果不是安史之乱的爆发,或许他就这么安安静静的走过人生的路,走向归途。

这张席卷大唐王朝的动乱,让很多人始料不及,随着玄宗逃亡,大唐的江山社稷什么的都是浮云,留下的不过是千疮百孔的王朝,以及在动乱中如草芥般的黎民。

王维因为还有“半官”,他都没来得及逃离,便被安禄山铁骑俘虏。安禄山要将人设树立起来,造反的人首要任务就是要把自己的人设建立起来,不然乱臣贼子的帽子,会让他很多工作不好开展。毕竟前一秒还是盛世梦还在,后一秒就已经梦碎,没有人能无缝衔接可以接受,当然那些本就是随着造反大军除外。

安禄山把那些被他捉住的名人,文人关押起来。王维当时的才名在长安城可是如探照灯一样,光芒四射,安禄山要借重他的才名笼络人心。给他一个给事中的职位。

王维心想,玄宗在的时候我都已经快要跑到终南山上修仙了,你给个给事中,还是刚刚造了玄宗的反,哪能接受。

安禄山也没有逼得太急,就把他困在长安菩提寺经藏院内,好吃好喝供着,就是不让你自由。

在安禄山组织的一次裹挟着糖衣炮弹的宴会,那些被俘虏的名人都在其中,不少人在安禄山的糖衣炮弹下,纷纷放下矜持,纳头就拜。

王维胸中浩然正气长存,糖衣炮弹打来,糖衣剥下来,炮弹扔一边。

裴迪是自由人的身份,或许是因为他的名气没那么大,没有人去俘虏他,王维也仅仅被限制了自由。

裴迪见王维被囚禁了,便冒险去看望他,王维见到裴迪,二人相拥而泣,得知了外界的消息,他私下吟诵一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迹,诗名为《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说出了对战争悲剧的感触,这首诗是后来让王维免于被清算的证据,而裴迪则是直接证人。

王维又对裴迪吟诵了一首《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憧憬被释放之后的生活,他希望能够过上淡泊名利的平静日子,如果不是推心置腹,又怎么会在如此艰险的时刻前来看望王维。

后来王维写了一封信给裴迪,或许是独自一个人再游辋川盛景,与此前和裴迪等好友同游心情不一般,心中思念顿生。信中描述:“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想起年轻时和裴迪在辋川隐居,不胜感慨。

纵观王维流传下来的400余首诗,大约有40首左右和裴迪相关,占总量约10%,可见裴迪深入了王维的心间,活在王维的心中,也成功的活在王维的诗歌里。


参考资料:

1、《新唐书》卷第一百九十三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

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文苑下

3、《唐诗鉴赏辞典》

4、《唐才子传》,王维 裴迪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