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中的时间意识
限时训练限制的并不是时间。(限时训练包括在既定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推崇比既定时间更少的用时。它有另一个名字——效率。)一次不限时的训练并不意味着无限长的时间,而是太长的时间。太长意味着一个理想的时间标准,这个时间标准就是“限时”。因此在不限时训练中,已经包含了对限时训练的认同,认同了“限时”这一理想的时间标准,因而在限时训练中建立起来的“时间意识”实际上并不是限时训练独有的,而是也存在于不限时的训练置之中的。因此,真正的限时训练限制的并不是时间,而是不限时训练的“不”。这个“不”意味着行动上的不服从。因而限时训练的重点在于“训练”,更多地是一种服从性的培养,而不是时间意识的培养。
应试教育中的努力、奋斗和青春
在一个应试教育体系中,我们说一个愿意花时间达到应试标准的人是努力的。这种努力被上升为“奋斗”,通过“奋斗”,它处在一种与“青春”的关系当中——“无奋斗不青春”。通过这种关系,努力与青春相捆绑,让努力成为了一种义务——处在这一生理年龄的人必须努力,意即进入到一个应试标准中,通过认同这一标准,进行努力来获得属于这一年龄的人的自我认同——“青春”。
这种认同是通过将学生分成两类——努力者和懒惰者建立起来的。懒惰者作为不认同作为不认同应试标准的人,往往是更不成熟的、更不珍惜美好青春的。青春与虚度光阴之间的差异、努力与怠惰之间的差异、成熟与幼稚之间的差异通通被整合到应试教育的标准之中。
这套标准通过树立一个对立面——更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的人——通过这一对立面,这个标准为自己获得了辩护:当人进入到这样的游戏之中,因为这种差异总是没有的,他开始寻找、制造这样的差异——他要在别人下课休息的时候写作业,要比别人写更多的题,花更多的时间写题。注意“更”,它代表了一种对比,一种差异化的过程。而在“差生”那里,这个制造差异的人成功地迷惑了他们——这个努力的人,似乎真的“更懂事”,所以才这样不一样。他懂的“事”实际上是“差生”眼中“学霸”和他们的差异。这种“事”是神秘的,而谁也不知道“事”究竟是什么。因此,学渣叫这些人学霸或者学神,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词,实际上表明了一种对学霸学渣之间差异的崇拜。并且,学渣问学霸为什么学得更好,也是请教学习方法与学习经验这样如同武林秘籍一样的神秘差异。
但学霸究竟好在哪里,没有人知道,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学霸和学渣都在寻找这种“好在哪”,因而不断地进行差异化,因而形成竞争——我总要“更……”。这种竞争是这一应试教育的游戏引以为豪的“平等”。但这种平等也是不平等的,是虚伪的平等,它是通过不断地制造差异实现的,即“内卷”。
表面上看,似乎“好学生”真的拥有了某种与众不同的特殊之处,在这个游戏中是获益的,但是,他们也成为了这一游戏的牺牲品——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生产差异,不断地将自己与“差生”拉开距离,来建立自我认同——他们要不断内卷,去消耗自己的精力。在这场游戏中,所有人都是输家。
这种平等深深地将不平等嵌入人们的灵魂中去——努力的目标是为了把别人比下去——他们没有意识到将“青春”“奋斗”“努力”等等用一套普遍的应试标准去宰制、充实就是最不平等的,而他们认同了这种不平等,并沉浸在这一秩序给出的平等的幻想中。在这样的游戏里,每个人都是输家。
走向行动
有了上述的理解,我们可以将整个应试教育摆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可以认识到,通过这一制度划分的“学霸”“学渣”“奋斗的人”等等,其实不过如此,他们并没有什么更高更神秘之处,那些不过是幻想;考试也无非就是那样,没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一秩序营造出来的差异是虚假的。但是不能停留在这一步。我们先是否定这一荒谬的游戏,但是重新审视它,能够看它能够起到现实作用,为我们争取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实现阶级的上升。重要的是,不要内化它企图在你心中塑造的劣质的价值观,也不要为学习生活感到太过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