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铭峰
有家长说,现在有条件的小学在国内读,中学和大学都到国外去读,家长陪读,像我们这种工薪阶层的小孩有什么简单办法让孩子同时接受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谈谈东西方的教育模式天然的差异,现在西方主要以素质教育为主,而我们东方中国、韩国、日本等地区,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东西方之所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其实是和我们不同国家在世界上产业格局分配模式有关系的。
像欧美这些发达国家,他们对于人才的教育培养要求就是需要具备全面的素养,才能领导整个世界的行业发展和尖端科研领域的开拓。
所以他们对于这些人才的培养要求就是需要具备开阔的视野和使命感。
这种培养更侧重人文学科的教育,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识教育方面的训练。
另外西方的素质教育更加看重一个人的团队精神和他与人沟通的能力,并且对自身的素养又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比如说锻炼出非常强壮的体魄,培养艺术欣赏的能力等。这样对他们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和行业的领导者奠定了基础。
在西方欧美国家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文科生。甚至很多学的是哲学、历史、国际关系等学科,这些学科都是有助于他们成为非凡领导力的企业家和政治家。
我记得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当初北大学的是图书情报专业(现为信息管理专业),一个很冷门的学科,然后他到美国再去学计算机的专业,在我们国内,那些比较成功的创业者基本都是文理兼修,这有助于拓宽视野和有更多思考问题多元化的思维能力。
再回到国内,众所周知,中国是很有代表性的应试教育大国。那么我国为什么会一直采用应试教育呢,因为这和我们国家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相匹配。
中国现在仍是制造业的大国,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这个国家里面各行各业还是非常欠缺一些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基础的工作者。
所以我们这块是需要通过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给那些人才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教育。
在我看来,中国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内,我们还是会继续采用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很多家长已经触及了非常深层次的一个教育问题——如何在现行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推行素质教育,如何才能培养出钱学森老师所说的优秀拔尖的人才。
其实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也在通过自己的一些努力和探索去给孩子一些关于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
比如,有的家长会采取最直接的方式,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然后让他出国,到国外去读素质教育的课程,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在国内让他们孩子去学习素质教育的兴趣班,比如说钢琴啊!舞蹈啊!艺术啊!等等这方面的课程。
那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家长为了让这个孩子接触素质教育的熏陶,就觉得把孩子送出国或者给孩子去学习一些艺术教育的兴趣培养班,就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了吗?
在目前国内这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学习的艺术教育的一些课程,其实也是被应试化了、考级化了。我们很多学校的录取一些素质特长学生的时候也是以证书作为考量。
现在国内素质教育的应试化和考证化的风行,家长是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像前面我所提到家长对教育的极度焦虑,因为他们一直很担心将来孩子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所以到处让孩子去考这考那,学这学那,学了一堆证书。但是最终这个孩子是不是具备这种真正的素质能力和修养呢?我看未必!
有的家长觉得,如果我的小孩在国内成绩学不好,我干脆把他送到私立学校中的国外去。
这样的话,他觉得他完成了这样一个教育的任务,就觉得从国外学成回来之后就是一个人才。其实在现实中未必一定是这样的,如果在国内学不好的话,他在国外一样学不好,而且国外的大学是宽进严出,如果你达不到它学业的标准,一样拿不到学业的文凭。
所以我们的家长有一种思想误区,这个孩子我花钱送到你这边学习,如果这个孩子学不好,那问题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这个误区一直影响了很多家长对于自己在教育方面所承载的责任。
所以一位孩子最终通过教育成才,主要是看三方面的。家长我认为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学校和老师的作用,其三,就是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孩子自我成长的历练。
教育最终的目标还是希望能培养出孩子自己对于未来的展望,包括他自己去理解学习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当他这种欲望被激发出来之后他自然会去探索更多的事情去学习更多新的知识。那么这样慢慢的他的动力就会不断增强,那这样的话对他未来的学习和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