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学的时候,我非常喜欢数学和物理,这恐怕要源于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我总是对数字产生迷恋,对那些冷漠的公式与自然现象显出好奇。在初中的时候,我曾将物理课上学到的动滑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曾迷恋于数学中的勾股定理,觉得它太神奇。我曾很疑惑圆锥的体积为何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直到我在高中时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出来。我迷恋那些高深莫测的数学理论与未解之谜,比如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庞加莱猜想。
我曾对天体的运行轨迹着迷,问过物理老师这样一个问题: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那么,月球的运行轨迹示意图怎么画呢?老师说你问的这个问题太深奥。并没有解答,也并没有告诉我应该请教谁。
我产生过很多的疑问,也问过老师多次,给我最多的回答就是:你不需要懂得这些,你不需要证明这些,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东西,你了解就行了,你会运用就行了。
然而,我现在明白,这就是中国的教育,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很难出像样的科学家。
因为老师们不懂学生那种为了迷人的问题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不懂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时的那种快乐和喜悦,他们不知道这种好奇的心态将会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多大影响。即使是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证明实践的,总会记忆深刻,总会举一反三,总会深刻理解。并且,产生对这一学科的极大兴趣。甚至,会发现新大陆——如果爱因斯坦不是因为对经典力学的重新思考,又怎么会诞生相对论呢。
对孩子好奇心的培养与引导,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
我时常在想,如果父母能够培养我的这个好奇心,如果老师可以引领我的好奇心,我觉得我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科学家。
哈,还是说说语文吧。
上学时我的语文成绩却是一塌糊涂,我是一个不太会表达的人,也无法参透那些课本文章中的意思,体会不到作者究竟说了些什么,我总是缺乏那种对生活的体验。读课文,背课文,背的滚瓜烂熟了,也不懂它的译文。
小时候的背课文背古诗词对我来说就和记英语单词一样,干干巴巴的,没有味道。
而在我成年后,事情逐渐发生变化。
也许是自己没有了那种年少时候的强烈好奇心,也许是生活的经历多了起来吧。我渐渐迷恋上了语文。
我开始重新翻开上学时候的文章,古诗词。令我异常惊讶,我发现自己发现了宝藏。文学的魅力第一次让我欲罢不能。
在重新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文学并不会凭空产生,它的产生往往是作者有感而发,是伴随着情感的发泄与寄托。我开始慢慢领略诗词中的每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第一次的,与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促膝而坐。
上学时很不屑老师为何总是在读一篇课文之前,要先介绍作者是何人,干何事,在什么经历下创作的作品。现在明白,如果没有那些经历,作品也不可能诞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我之前觉得通俗易懂没什么,但现在却觉得这句诗非同凡响,蕴含丰富。你体会一下:一边走走停停,蹦蹦跳跳,悠闲中采着菊花,吹着口哨,不知不觉抬头一看,却发现南山显现。你仔细体会一下这个不知不觉(也就是悠然的意思)。这分明就是我们小时候玩耍的样子嘛,那种状态太快乐了,全然不知时间概念。这是何等的怡然自得,这是何等的超凡脱俗。
而作者李商隐,在厌恶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之后,能够归园田居达到这种状态这种境界,真的不可思议,说明他是真的向往大自然的,说明这真的是他想要的生活的。我们知道,很多人都向往自由,向往不上班的生活,但如果真的给你这个机会,你能真的享受自由吗?
再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太厉害了。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说:不因为别人不知道自己而心里不爽,这难道不可以被称为君子吗?看着没什么,平平淡淡,实则这句话有大用。看看你的周围人吧,有多少人,干了个什么屁大点事都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生气了,丢东西了,这样的事还总要发个朋友圈,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其实就是一种内心的不安分。
而“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其实是对孤独和寂寞的解释,是一个人安静做事时的心法。当你一个人静下心来做事的时候,你总会有那种冲动,希望别人看见你、理解你,希望别人和你志同道合,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的认可。而越是这样,你可能越偏离自己的本心,越降低自己的专注力。
读懂了这句话,我便理解了其实没有必要让别人知道你在做什么,你在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别人不知道你才是正常。你要保持平静专注,不急不躁,耐心积累。
爱上了语文,让我的人生再次成长。
从对世界的好奇,过渡到对人生经历体验状态的沉迷是我成长中一个重要的转折。
我逐渐学会了从伟大的作品中吸取营养。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意境。
这真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