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难得又找到一档自觉比较不错的节目——浙江卫视的《演员的诞生》,如果要对它做出一个评价的话,我想说它是一档才播放了一期却已让我看到希望的综艺。
说实话,一期节目看下来,个人感觉最不走心的是它的后期剪辑,总觉得有的地方的过渡剪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年代感,直追多年前广电神奇的剪刀手,视频连接的生硬程度让我有些怀疑浙江卫视连同爱奇艺是不是忘记给后期小哥加鸡腿。除此之外,整体来看倒没什么让人愤愤的地方了。
然而当忽略这些后期失误的地方后,其中的味道就显现了出来。当老戏骨和年轻演员终于被用演技这一指标去衡量时,也终于让观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他们对待这一职业的态度,以及在专业领域的差距。
我想这就是《演员的诞生》的厉害所在吧,它把实实在在的东西摆在人们面前进行对比,再通过影片的生产者来告诉观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够好的,引导受众再次审视这个圈子,思考自己想要见到什么,得到什么。
我只能感叹,有一档综艺终于接近了现实状态。
其实说句实在话,圈子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很有意思的。平时我们去动手做一件事,比如做一件物什,编一个程序,修理一个机器,算一道数学题,打一张表格等,总有一个衡量标准,标准就明明白白地放在那里,骗不了人;或者我们去做一个方案设计,谈一场生意,设计一张图纸,写一份专属文案等,我们需要交涉的对象就在对面,即使天下人都满意,只要他不满意就是徒劳,然后才能积攒下来金钱和名气。而上述的此类生活圈工作圈,和演艺,写作,书法,绘画等圈子相比,看起来后者似乎相对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和制约。
前者如果自己不是大师,未到达金字塔的顶端,多多少少拼的是专业的肯定,不管这专业的是道理还是人都一样,一百个人看过,要的是那一个人的答复。而后者看起来刚好相反,拼的是那大部分人的肯定,只要争取到了多数的支持就可做百足之虫之态,也可谓是多数人的胜利了。
曾多次看过据传书法极好的人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创造者多是父母的同事,同学,名声着实不小的。以及常见这群人子女绘画作品中的得意之作。对了,之前因好奇我随手加了几个所谓的文学社,每个里面都有被追捧的大神。这些人在他们的圈子里都小有名气。
是因为他们的书法真的好吗?我看过的那些作品真可谓是一塌糊涂;家长朋友的子女画作真的值得称道吗?可是他们的素描连基础定型都不准;文学社里的大神真的文采飞扬吗?我随机打开一篇发现,连那些用抄袭软件写文的人都不如。
后来想想,近几年演艺文艺之类的圈子大抵都如此吧。一群门外汉在这里挑着送上门来的、合自己心意的人簇拥,然后那人名扬天下,然后那人赚得盆满钵满,然后那人也浑然不顾他这领域到底是做什么的,又应该做什么。
其实自己周围不乏随名家学习,几十年如一日地练习的好友。对待这些东西大家只当是一种兴趣,也不想靠其赚钱,束缚了自己。平日几人冲壶应季的茶,调笑交谈,从人生谈到那点爱好,不见某某称笔下的是书法,是绘画,是锦绣文章,提到了不过是用“写字”“画画”“写的东西”来描述,不见有损半分自己的水平,这样说单单是觉得这一行路漫漫其修远兮,自己实在难望前人之项背,没什么不好,只不过生活中名声却不如那些“大师”罢了。
也记得陈道明有这样一句话:“演员就是我的一个职业,我就是一个戏子。”葛优同样有类似的言论。这两人话中透露着甘心和无奈:我喜欢这个职业,哪怕我知道我自己对它的定义不是好的,只要它不违背道德,我去做就是甘心的。联想到周围那些好友怕也有这种心态在里面,可以说对自己所热爱的东西非常真诚甘心且酷了。也是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这一领域不倾注其真心呢?
人们近些年来总说这些圈子浮躁,的确,商业化改变了很多东西,也使得很多人去迎合市场,可在这一过程中有的人是为了在这一自己所热爱的领域走的更远,而有的人则是奔着这一市场而来。
回到《演员的诞生》。我开篇说到过它让我看到了希望。这种希望不是年轻演员在迎合市场而他们的前辈在坚持着演好戏,不是身为吃瓜群众的我们终于明白了那些老戏骨演技好,这些大家都知道。而是抛开节目效果不谈,我隐约看到了在这个开始转好的圈子里,那些老戏骨(不只指张国立,宋丹丹,章子怡,刘烨)渐渐可以直白而不形单影只的回应外界那些质疑的声音,告诉那些圈内圈外的人,这个圈子有这个圈子的道理和标准,有了这些才是演员,才会有好的作品,那些完全商业化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