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泠沅:
布置作业是教学过程链锁式结构的重要环节,但直到近代以来,仍然只有少数人从心理机制的角度展开研究,更不消说依此为据用于作业设计与改进的工作了。
然而,掌握正确的作业设计与反馈,对如今学校的教学改革却十分有用。
比如说,2012年国际PISA测试,一方面,上海学生的整体表现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其中学校讲求作业练习的精细安排以及针对性的纠错指导起了不小的作用,这与早在上世纪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的跨国研究结论相符:课外作业与某些学科(如数学)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相关。
另一方面,调查表明,上海的课内练习密度高,课外作业时间每周平均13.8小时,位列65个国家(地区)之首,存在太多机械划一的“熟题”作业,少了点长思考与自我发现的过程,与专家提倡的“有意义作业”差距甚大。
由此推及,研究作业的设计与反馈,它可以从一定的视角提供衡量学校教改成败利钝的风向乃至准绳,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教学过程的复杂内涵。
要对学生作业有个一般性理解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当研究深入到作业的教学功能和心理机制时,却发现正确理解并非易事。
探明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进而运用帮助学生形成独立主动、合作共享、自我反思的积极干预手段,倾全力养成学生良好的作业心理品质,才能打开教学改革的又一明亮窗口。
如果说物理学的根在实验室,那么教学论、心理学便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小学校,尤其是活生生的教学工作土壤。
研究者走进学校,与教师共同研究作业心理机制;教师用心理机制设计与调整作业,两类不同角色人员的精彩合作,才能成功地解开作业设计与反馈的若干奥秘,这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第一,显示纠正传统作业只重视知识技能的被动训练倾向,使作业成为引发学生兴趣、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切入口。
学习要靠每位学生的自觉行动,这种学习有两个起点——自读(书中学)和自做(做中学),教学要摆脱灌输式,非得凸现这两个起点不可。
而作业具备一种特有的自我调节学习的机制,如自设图标、自选策略、自保动机、自控过程、自我反思等。作业通过这种自我调控,可以突破被动与枯燥,如单元性的作业,可通过自我整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好的作业常常最有可能成为学生独立学习的切入口;
第二,好的作业最有利于直接进入精准针对的帮助式教学,使改革追求的个别化教学从理想通往可实现的现实。
后工业化时代,教育正在走向个性化(个别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珍视班集体中每个学生,是这一过程的基本价值追求,而作业先行是一条现实的途径,诚如本书作者所说——作业要适合每一类学生的思维旅程。
这就是有差异,个别化,从而推进精准针对每位学生的帮助式教学,从低阶梯的纠错,跟进练习到高阶梯的以问题或项目为载体的作业,甚至是长周期作业,让学生在坚持中探究与表达;
第三,尤其重要的是,给予学生心理机制的作业设计与改进,对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能起到极为重要的指引作用。
如作业中的行为规范,坚持自我管理、调控意识,面对与克服困难,抵御诱惑,调节不良情绪,培植恒心,形成学习的责任感等等。
深入的作业研究将会对教学领域中作业研究的文献提供颇有价值的补充。同时,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自己对教学过程以及在每个环节中培养学生优良素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