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值班,闲来无事,听了范勤霞老师《Mimi the superhero》的绘本教学。范老师的绘本教学,用的是PWP的阅读教学模式,但却上出了很多的新意,也正契合了最近看的几本书中的阅读教学的观点。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所得。
所得一,阅读前对学生读前习惯的调查为学生阅读奠基。
课始,范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做阅读前语言的铺垫,背景知识的激活,而是呈现了一张调查问卷:What do you think you need to prepare before reading?学生依据老师预设的选项,来表达自己在阅读前需要或者是通常要做好的准备。通过这样的调查,范老师有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伴随习惯。接着,范老师呈现了三个在绘本中出现的生词:herself、hide和laugh。在herself的呈现中,她拆分了词汇,以her-se-lf这样的形式呈现。而hide在提示学生i-e,让学生发现拼读规律,做到见词能读,听音能拼。laugh的呈现,范老师则让学生通过图片来猜测词义。学习策略的渗透是范老师这个开头最大的亮点,而且很自然,很丝滑。然后,范老师呈现了绘本的cover,让学生通过cover来发现信息。从title到writer,再到illustrator,细到封面上的角角落落,学生都细致的观察到了。范老师也顺势让学生通过标题来predict,预测故事可能的发展。通过对封面的描述,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通过标题对文本的预测,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
所得二,多次阅读从整体到细节全面体悟绘本故事。
读中,范老师延续对文本的预测,让学生写下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知,来验证猜测。这一点与我读的几本书中所呈现的理论观点完全重合。但对预测的证实并不是目的,范老师马上设置了一个环节:I'm interested in that____________.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第一次的阅读,学生对文本有了完整的感悟和体验,并对文本有了大致的理解。第二次阅读,范老师采用听并跟读的形式开展。但这一次,范老师提出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段,以此让学生体会语篇的文本结构。这样的处理是出乎我意料的,但却也符合我所读书中的要求,只是我从没有尝试过。通过对文本分段,学生对文本的结构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同时,也对故事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第三次阅读,范老师再次使用了听读的方式开展。但这一次,她需要学生圈出新词汇。这样处理词汇,我是第一次见。词汇的处理,我们一般放在阅读前进行处理,而放在对文本解读完成后进行,很难理解。这是我初始的想法,但随着课堂的继续,我明白了范老师的用意。范老师其实只处理了两个词汇laugh和really。这两个词汇的理解,对文本细节的透析有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Mimi同学对她的laugh,呈现了Mimi对成为superhero的执着,而really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这一环节其实不仅仅是对词汇的教学,更是对文本的深入处理。
所得三,基于绘本主题的思维拓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读后,范老师首先呈现了Group work,让学生选择表演或者复述文本。第二个活动是一个拓展性的思维活动,范老师呈现了问题:Who can be a superhero? Why?让学生思考并回答。Group work是学生对文本的完整呈现,而对问题的思考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锤炼。
个人的看法:范老师在读后活动让学生思考Who can be a superhero?Why?中,是否应该呈现一下本课的重点词汇,并提示学生在表达中尽量运用。脱离了文本的语言知识的思维活动,对学生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巩固,是否存在形式而不具有实际的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