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教授给我们细讲发展心理学,她说:“你不能和孩子讲道理!”
台下一片哗然~~~没孩子的大多露出不可思议,或者哄笑,有孩子的则是苦笑,加若有所思
有孩子的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当孩子小的时候,孩子只顾自己哭,不管怎么说都没有用,你在说道理,TA在哭,哭到你崩溃后,可能就一顿板子结束。而当孩子大的时候,他们又根本不想听你讲道理,觉得你很唠叨。
记得我家大女儿一岁左右时,话还说不利索。那天第一次吃包子,刚刚出笼的,圆圆地白白地软软地,散发着食物的香气,她拿在手里把玩眼睛看着一脸的欣喜好奇。当时我就顺手地拿过来,顺手地撕开了----我的想法是包子有点大,撕开吃容易点----结果她一下就炸了!嚎啕大哭!哭的相当地委屈,抱着个包子,象失去了什么珍贵的东西,一边哭一边反复喊:“变回去!变回去!”这已经撕成两半的包子怎么可能变得回原来的样子呢?我说:“你是不是因为包子破了伤心了?你看。”我把撕开的一小半和她手里的一大半合在一起,“你看这样合起来就是一个包子,但是呢,一旦撕开了就恢复不到原来的样子了。包子是用来吃的,咬一口就变小了,撕开就变不回去了。”
她看着手里的分成两半又合在一起的包子,结束了哭泣。
人都是感受的动物。感受是行为的动力。
特别是对尚不能清楚表达的孩子而言,感受更显的重要。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为什么TA不开心?
回来再说包子破了就合不起来这个事。有人可能会觉得小孩子小题大作,被宠坏了,然后BALABALA说一堆,吃包子不就这么吃的嘛,有啥好哭的?我们要当好孩子不要哭!还有人会进一步的深化到---娃不想包子破,一个包子花不了几个钱,再买一个完好的,哄上不哭就完了嘛!
不同的回应会给孩子造成不一样的引导。对孩子而言,包子的完整性是最天大的事,和什么都无关!也不用引申出什么大道理。只要说实话就可以了。我们很多时候并不在意孩子的感受,,通常都直接将我们的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
成人在思维方式中,已经有了固化的功利思考,习惯性地就讲了大道理,我是过来人,我啥都懂,你啥都不懂!我教育你就完了!不在意孩子的感受,直接将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也就是利用父母手中的“权利”去管教或命令孩子该怎么做----不许再去想包子破不破的问题!或者说用一个完好的包子转移问题点!
这种方式小小孩子或许管用,但只会效果越来越差。
而且最终强调好孩子的概念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听话的孩子。一个没有主见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妈宝一枚。
很多时候,大人和孩子之间并没有真正的沟通。大家都在理解对方行为表现出来的表象,却没有达到真实的内心思想。而做为成人,我们要时刻谨记和孩子寻求开放式的沟通。
我们要习惯互相感受对方的感受。如何影响孩子的感受,才是父母变得有效能的关键。
那么做为成人,我们更应该要先以坦诚相待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真实的感受。
请仔细想想,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是不是说了真话?有没有说出你内心的真实想法?
比如说让孩子自己理玩具:
通常我们会说你自己的玩具要自己整理好。理好是好孩子。妈妈爱你!
这话听在孩子耳朵里,就理解成了:我不理玩具你就要教训我?就不爱我了?我就不是好孩子了?
其实你内心是这样想的,你不理就得我理,占用我的时间精力,我一天已经很辛苦,你还要我替你理玩具~~~
看吧,事实上你们两个想的完全两件事!
所以下次请直接说:你自己不理玩具,让妈妈代为收拾,给妈妈增加了麻烦。请你自己收拾。
可能这话听上去有点冷酷。但请仔细想想这些话是不是会比宽泛地要求对方做一个好孩子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请直接告诉孩子你们在信念上的差异。
在下一次孩子要求买新礼物的时候也可以说:不是不给你买新玩具,而是你自己不理玩具,全都要我收拾,买的越多给我添越多的事。所以我不愿意买。
由此TA会明白,噢,原来我不收拾玩具会给大人造成困扰。理玩具是我的事,不是大人的事。和他们爱不爱我无关。不给我买玩具不代表他们不爱我。
不是所有要求,父母都会满足,也都可以满足。但他们是爱我的,他们愿意陪着我。
这是一个让孩子自省的过程。贯穿整个养育的过程。
没错,这比直接告诉孩子解决方案或者应该怎么做要困难的多,缓慢地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最最重要的是,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TA能自行处理自己的情绪,自己能给出解决方案,而不会把情绪问题和父母的爱自己与否捆绑在一起,更不会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全部依赖在父母身上。
大妞在“爱你就是让你能独立的离开我”中曾写,我们养育的孩子的根本是让TA能独立自强,能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不会提心不会害怕不用事事亲理亲为,因为TA有这个能力自己过自己的人生。
公众V:爱美丽大妞爱思考
欢迎喜欢/关注/打赏。请尊重著作权,转载前请先简信取得授权
心理学及瑜伽修习者,专注理财及自我修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