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是“盎然中学生职业规划”的第82次公益微课,此次微课邀请了朔州牛人堂CEO李志鹏老师,老师的分享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师自己读书的感受、心得。第二部分阐述什么是真正的读书。第三部分讲讲读书有什么用。
第一部分以时间为序,从小学阶段、中学阶段一直到硕士研究生阶段、工作以后。老师在小学阶段的岳飞传里迅速认识了很多生字,发现很多故事情节是重复的,甚至只有人物的不同。初中重点看的是四大名著和历史类书籍。高中阶段有一年半的时间不在学校上课,把附近一个书摊上出租的各类书都看完了。大学阶段总结出专题式阅读的读书方法,开始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各种领域,包括经济学、地理、心理学等。专题式阅读的方法是指,首先通过关键词搜索,找到经典书籍,然后按时间顺序往下看,后来的作者都是对前人思想的一点点升华,重复的部分可以略过,同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总结。本科每年大概阅读了100多本书,研究生阶段因为时间宽裕,每年可以阅读大约200至300本书。
第二部分老师用《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论述“什么是爱”的方法进行论述。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在讲“什么是爱”的时候,先从“什么不是爱”开始讲的。老师从三个角度讲了什么不是真正的读书。把读书当成任务、认为读书是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为了读书而读书,这都不是真正的读书。真正的读书是指:与古今作者进行思想沟通、读书之后要实践、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被书所控制,举例只看一本书的人特别容易偏激。
第三部分老师用盲人摸象的故事讲读书最大的用处就是可以有更多角度观察这个世界,理性、宽容地看待这个世界。
微课结束以后,多位家长留言咨询,有的家长问孩子高一喜欢听高晓松讲座是否该支持?男孩喜欢看科幻、灵异类书籍是否该支持?母亲文化不高,老师的读书习惯是如何养成的?老师一一回复,并为群内家长认真准备书单,随后将会发在群里。
10月的3次公益微课顺利结束了,10月的主题是读书;11月公益微课的主题是透过光影来学习,其实就是讲电影呀,欢迎入群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