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法“是,的,了”全中招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天看完《书择十本》第二篇,张伟老师关于文章的写法,他是这样说的:“多用简单句和短句,少用复杂长句;多用动词和名词,少用形容词;‘是’‘的’‘了’等虚词、助词以及连词,能删则删。”

这句话瞬间给了我迎头一棒, 特别是最后一句“是、的、了”能删则删,结果我全部中招,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大量用到,特别是“了”用得更多。

没有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知道自己的这个“了”擅长用,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自己的口头禅一样,写文章无形当中就会把“了”带上。

今天看到了这句话,我才明白自己写文章为什么不出彩,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经常把“是,的,了”带上。 为什么要少用?张伟老师说看了梁实秋的《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后,悟出来的。

这本书的雅致和温和是他从没体验过的,而写法是他最受益的。 我平时用“了”比较多,但为什么要少用它们,我还不是很明白。

书中没告诉,我看完觉得应该有道理,就查了一下:少用“是、的、了”,本质上是一场对思维和语言的“瘦身”与“强肌”运动。去“是” → 追求动态表达:迫使自己寻找更精准、有力的动词,让文章“活”起来。 去“的” → 追求紧凑结构:迫使自己锤炼词语,简化修饰,让句子“紧”起来。去“了” → 追求沉稳时态:迫使自己审视叙述的视角和状态,让文气“稳”起来。(引用)

有了这一段解释,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入的了解。那怎么样才能写好文章?“这个‘是’能否换成一个更生动的动词?这个‘的’字能否删掉而不影响原意?这个‘了’字是否破坏了时态和节奏?通过这样的刻意练习,你的文笔必将迈向简洁、有力、老练的新境界。”(引用)

如果没有看《书择十本》第二篇的内容,可能我对以上文章写法的建议还一直蒙在鼓里。 没看到之前我对“了”用的多,是有所察觉,并尽量去少用。但看完之后才发现多用“是”“的”,文章也会写不好。

少用这三个字“是”“的”“了”,是为了让文章“活起来”“紧起来”“稳起来”。要达到这个目标,要求写作的人在写的过程中,“追求动态表达”“追求紧凑结构”“追求沉稳时态”。

这三点无疑给我的写作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可能这条路充满荆棘,但知道了目的地,也是一种很大的收获。所以书还是要多看, 也许当时没有什么收获,但它总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灵感,方法,让你走的更顺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