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刚上大一的外甥女放寒假来我这里玩,她妈妈希望我可以和她聊一聊关于未来。坦白说,除了带着她吃吃喝喝玩玩尽尽地主之谊,实在不知道只比她年长十来岁的自己有啥人生经验可以传给这位刚刚成年的90后大学生。
其实,我也明白姐姐把闺女送到我这里也无非希望我可以借助自己童心未泯,与下一代也沟通顺畅的 优势,充分发挥作为长辈的责任苦口婆心劝诫刚上大学的外甥女在学习上继续发挥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寒窗苦读。
但说教模式相信她早已从父辈那里听了太多,难道过个假期还得听我碎碎念么。于是,我就着小姑娘吃遍这里的小吃,和她聊最喜欢的明星,当然,姐姐交代的任务也要牢记心中,时不时穿插一些“那些年我在异乡奋斗的日子”,聊一聊她崭新的大学生活,反正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好多。
当然,肯定会聊到关于学习这件事。
包括父母家长和孩子都认识到一件事情,就是在我们国家孩子们都好辛苦,从我小时候就披星戴月地上早晚自习为考大学拼命学习,虽然那时候就提倡素质教育,但我都毕业若干年了,孩子们依然逃不开应试教育的宿命,关于素质教育这件事情,现在的孩子们的确是增加了很多才艺,你看与孩子相关的各类辅导班,哪个不是赚的盆满钵满的。
学习,从来都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学习很辛苦,大家都明白,可是,你能不学习么?
我在韩国工作期间,曾陪同接待了一批来自国内重点高中的孩子们过夏令营。去当地学校的时候,他们看着当地学校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多种多样的才艺展示还有丰富的课程设置,回去的路上,几个女生就针对国内的教育制度,大肆批判。
我知道,尽管她们才刚刚高一,但高考的浓郁氛围想必早已感染着她们。她们针对韩国素质教育的成功与自己学习的紧迫感在不断地批评我们的落后。我担心这些孩子们会因此误认为在韩国学习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不禁参与到她们的谈话中。
在韩国,高考对他们的学生们来说,一样是一件需要很“拼命”的事情。韩国人口大概是5500万左右,国土面积差不多是浙江省那么大,人少的地方,相对来说机会也会少一些。在韩国,最好的三所大学分别是首尔大学、延世大学、高丽大学,简称SKY,即天空。高考考中这三所大学的孩子,基本上可以预见一个相对不错的“未来”,因为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名牌”,在就业市场上有不可比拟的竞争力,如果你看韩剧,相信也会看到首尔大学出现的高频率。
为了博得先机,孩子们在进了高中之后,也是学校、补习班各种学习,同样是硬灌的方式,能多学一点在考试中就能多得几分,他们也是各种拼命学习,到了那时候补习班补习的是英语、数学这些文化课。
正如国内那些孩子们所见,韩国的孩子们从小学开始便接受音乐、美术和体育各种形式的学习,他们能歌善舞,他们热爱运动,不管什么场合,只要音乐响起,很多韩国人都可以上台高歌一曲或者随音乐翩翩起舞,但是,到了高中阶段,大家比拼的不是人人多多少少都会的才艺,而是文化课的比拼。
我对国内来韩参加夏令营的孩子说,就像我们国家高考的时候,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加分。其实,是因为他(她)具有其他人不具备的特点。在韩国也一样,大家都能歌善舞,高考的时候考量的是文化课成绩,考察很多人相对弱的一部分谁更强一些,谁才能竞争中取胜。
大家都会的不失分,大家不会的谁能得分的,这才是竞争中取胜的秘诀。
任何一个国家,在人才的选拔与竞争上,总是呈显出金字塔的形状,位于塔尖的那部分人从来都是少数的。选拔制度不同,学习的辛苦程度大家都一样,通向塔尖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学习,意义在于让你可以选择你不想做的
小时候,我们常常被教育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过上富足的生活(80后的物质不算特别充裕,父辈们大多是出生于物质更加匮乏的年代,考上大学足以改变他们的命运)。上学的时候,被老师教育寒窗苦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大学毕业后就赶上什么“就业难”,大学生包分配早已成为历史。继而出现的什么“房奴”、“孩奴”、“蚁族”等等,对于很多80后、90后而言,大学毕业也不意味着走上人生巅峰,也没有当年父母期待着的富足生活在等你。
你想要过上的生活,并不是通过考上大学来实现的,甚至就算你很努力的学习,似乎也不足以实现你心中所想。很多时候,外界条件、客观环境都是实现你所想选择的一部分,甚至,18岁的时候,你以为全世界都是你的,但很多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其实你能选择的其实很有限。学习的意义很多时候或许并不在于你可以选择什么,而在于你可以不选择什么。
曾去过一个酒厂的车间里社会实践,我们被分配到折酒的包装盒或生产线上的某个不是很重要的环节辅助工作。第一次亲眼所见流水线的生产场景。
当时厂里的生产设备并没有先进到从瓶子到包装完整的酒的全过程,生产线常常是人机合作,完成每个步骤。我印象最深的是生产线上一个小小的工种,就是拿着方形小木块,在传送带上的酒过来的时候,把装好白酒的瓶口里面那个小软盖打进去。工作虽然轻松,但动作持续而重复。
一个年轻的姑娘坐在一个凳子上,她不能分神,必须时时刻刻盯着传送带上的酒,时时刻刻得敲击,把软塞子打进瓶口,万一一击不中、出现不顺畅的时候,要飞速把酒从传送带上拿下来,弄好在放上去,周而复而、不断重复。
每半天休息一次到两次,大家都是等流水线的机器停下来,一起喝水、上厕所、休息一会儿,就像我们的课间十分钟。当机器停止,巨大的轰鸣声也一并停了,骤显出车间的安静来,大家快速地跑去厕所,只有在去厕所回来后,喝点水和附近的工友笑着聊几句天,当机器开动的时候,大家又要全神贯注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工作。
我之所以对那个姑娘印象深刻,不仅是因为她工作的无聊且在未来具有极大的可取代性,更重要的是因为她太年轻。
工作,很多时候并不以个人的兴趣、喜好所决定,它只是谋生的一种方式。对那个姑娘而言,这份工作提供给她养家糊口的资本,我相信她定也有自己想要做的工作,但由于学历、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她只能做那样的工作,而且在整个生产线上,她的工作强度最轻松。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企业在招工的时候,即便是大学生都要先去车间锻炼、实习,而后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车间,连工人也要求最起码是大学毕业生。所以,即便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也没啥稀罕的。
你说这是人才的浪费,也不全然。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的进步,才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严格。但对于个体而言,学习这件事,不能改变你想要选择什么,但却可以帮你实现你不想选择什么。
几年之后,碰到她们厂里行政干宣传的一个姑娘,厂里宣传稿件多大出自她之手,被誉为厂里的“笔杆子”,外宾来访抑或领导参观,姑娘都担当讲解等一系列工作。偶然与之聊天,才知道她就是从车间里上来的。她学历不高,但那时候每次工作结束后,虽然很累,但从未放弃过自我的学习提升,选修了电大,提了提自己的学历,又在业余时间尝试着写写画画,从车间里的黑板报开始着手,一点一点往前努力,最终由车间进入了行政。虽然还是在那个厂,虽然工作依然辛苦,但对她而言,现在的工作内容和强度远没有在车间那么辛苦。
同样是那样一条生产线,或许当年我去的时候,她就在某个工序上。
你看,或许现在的工作也不见得是她想做的,但生产线的工作定是她不想做的,否则怎会谋求改变?
学习,很多时候就是帮助你选择那些你不想做的事情,它或许比帮助你选择你想做的更重要。
学习,让你的生活更丰富
无独有偶,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并没什么兴趣爱好。现在被广为诟病的“低头族”,沉迷手机不可自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除了工作和上学外,实在没什么更好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而造成的。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公众开了一扇窗,除了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之外,不可否认,也衍生了很多的负能量。
网络实际上不过是一种传播媒介,一个工具。至于你选择吸收什么,你如何利用,就在于个人了。可惜的是,对很多人来说,工作不过是为了谋生,上网不过是打发时间。时间流逝,增长的只有年龄而已。而有些人却在平凡的生活中,通过学习,借助日益发展的网络,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熟识的一位朋友成长于信息不发达的60、70年代,现在也算是事业有成。在周围的同龄工作之余,做大腹便便的沙发男的时候,他走遍了很多地方,足迹遍布中国地图,学摄影、写游记,看游记、研究地理,聊起来,他说自己上学时候没学过地理,工作后的闲暇时间,慢慢沉下心去研究,学习久了也生出了很多趣味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翻翻那些照片,写得那些文字,不管可以发表自己与否,但都真正取悦了自己。
学习,或许不一定会带来立竿见影的名利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绝对会丰富你的生活,久之让你的人生也与众不同。这并非是空穴来风,就说我相识的这位朋友,同龄人在一起,他的书卷气更浓郁一些。
我们每个人学过的东西、走过的路、增长的学识,都会成为人生的妆点,甚至凝结在相貌中,而这些都塑造着我们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学习的力量与魅力。
所以,不管你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不管你在做什么,千万不要放弃学习,虽然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对你的成长总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