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摘抄:白居易的性格趋于沉静,沉静中见热烈。句子凝炼而朴素,是白居易的一贯风格。他叙事看上去不动声色。所谓大手笔,通常是这样的。分寸又极好,不失士子品味,上呈朝廷,下播民间。
白居易想把他强烈的危机感,传达给养尊处优歌舞升平的统治阶层。他是性情温和的男人,有政治理想,有底层关切,于两者亦具备战斗行,不法韧性。
艺术不是别的,艺术就是深入。巨大的关切伴随着细微的进入,将生存的所有环节,纳入眼帘。他写诗,盯紧了一个情字,所谓“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他认为情是根本,情贯穿一切,包括动植物和鬼神。
白居易不仅“居易”,而且乐天易,动情易。他的泪腺比较发达,能哭。他发现了情,情为他敞开了一个广阔天地,却“既敞开又遮蔽”。
白居易今存诗二千八百首,文赋亦多。他写诗,同时注重理论。这在杜甫诗中已露出的苗头,白居易发扬光大。而诗与朝政搅在一块儿,讽时弊,谏君王,他又做了杜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他显然有全面继承杜甫的志向,就讽喻而言他走得更远。新乐府秦中吟,由于他的才气而未能写成口号诗,有些诗非常感人。感人是说:需透过他精当的句子,抵达他的内心。他对人世间的苦难忧心忡忡,有时感同身受。如此情怀,在历朝历代的意义不言而喻。
他是温和的、容易伤感的男人,早年流离失所,小手牵着母亲的衣襟。几年流浪,十年寒窗,对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白居易身上,有两股力量给人印象很深——求官,用情。二者生发无穷的东西,包括他的艺术。
白居易掀起的新乐府运动,有一些效用他自己也是始料不及。以诗干政,这在今天看来是太浪漫了,浪漫却有结果。他标新立异,不乏标新立异的条件和理由。文坛与政坛是近邻。学而优则仕,读书人有话语权,有自信心。惹权豪劝皇上的前提,是能惹能劝。正是由于伟大的新乐府运动,使白居易成为中国古代公共知识分子的杰出先驱。
感悟:此前对白居易最鲜明的认知就是,他平易近人的文风。然而,在此篇关于白居易的品读中,感受最深的却是他丰富的情感喷发。
《观刈麦》中,他将视线对准平民百姓,用文人的良知反思自己。跑到田边地头,恨不能将目光化作清风,拂过这些汗流浃背的劳苦人。以诗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真真切切感知平民百姓的苦辣酸甜。不看上级眼色,看得更多的是百姓的生活。他丰富的情感,在诗句中从不隐晦。
用最大的政治勇气写《新丰折臂翁》:“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得罪很多新老军人,却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社会现实。
《卖炭翁》更是将对百姓的同情,与对最高统治者的谴责推到人前。随后一口气写下的几十首新乐府,在长安广为流传,也使得他名声大噪。他高度兴奋,又写十首《秦中吟》,与新乐府同列“讽喻诗”,居于他自己所排列的四类诗中的第一类。朝野反响巨大。他不是不知权贵者想看的是什么,然而一个良心未泯的文人情怀,使他把更为丰富的情感赋予了底层。这份情怀,得杜甫真传。
白居易丰富的情感除了赋予百姓,更是表现在对女子的关切。《寄湘灵》让我们看到诗人对于所钟情的女子,牵肠挂肚。《长恨歌》中,更是调动语言的表现力,让我们看到帝王也有真情。这钻石般的爱情超越时间,地老天荒不能磨损。有人说,此诗寄予了作者的同情。其实白居易岂止是同情,他投入之深,胜过历代描写爱情的诗人。诗中最后的描写,更是让人读起来泪流满面。
《琵琶行》更是天才作品。全诗每一句都蕴含着无尽的情丝。一开始的秋景描写,让人感到更多的是暗淡、晦涩之感。听琵琶女自述身世,唏嘘不断。我们发现白居易既能感受秋天,又能体会色衰女子的情态。
对琵琶曲细致入微的描写,更是融入了诗人四十几年人世浮沉。曲调未成,情先流淌。乐声响起,娴熟的技艺中展示更多的是,初涉尘世的憧憬徜徉。世事变迁,冷涩凝绝的又岂是乐曲的不通?生活就算泥泞难走,对美好的追求依然会“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没有对生活的敏感与激情,让人“绕梁三日”的余韵又怎能传承千年?
琵琶女的自述引发多情诗人的共鸣。这个容易伤感的男人,在面对这个被生活磋磨的小小底层女子,也是泪湿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古一叹,让我们看到知音邂逅时的凄美。六百多个字,两个暗淡的生命,在这个秋风萧瑟的浔阳江头诠释出最美的华章。
因为寄予更多的同情与百姓,皇权让他的人生起起伏伏。予女子更多的关切,却让他只能在离别后对湘灵牵肠挂肚,在梦中感玉环的情真凄美,在寂寞江头叹歌女的遗憾挫折,在现实中和妻子渐行渐远……这位有着浓烈情感的温和男子,满腔热情在人间竟只能踽踽独行。这个世界,多情总是最容易被辜负。
于是,两千八百多首诗作,大量的文赋让这个多情的生命得以强烈喷发,最终长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