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嗨”是个贬义词,你同意吗?我以前同意,现在不同意了。
做产品,写文案,搞社群,打造个人品牌,只要你的内容和营销沾一点边,就会用到一个词“用户思维”,它的对立面就是“自嗨”。
我以前把这话当成真理,不断在践行中跑偏。通常我写文章,第一件事情想得就是:能给读者带来什么?然后,选题,找资料,成文。
在我持续不断的努力下,我文章的阅读量一直很低。
有一天,我突然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就随手写了一篇小文。两天以后,要交作业,没有写新文章,就继续随手把这篇文章发在了简书上,充当作业。
几天以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的个人微信号不断有人通过扫码关注我。我意识到是因为那篇小文,因为我在后面留下了微信的二维码,打算以文会友。
点开文章,才发现阅读量3000+了,直到现在还是有人持续来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号,这篇文章阅读量目前接近5800。
这数字和大牛比当然不值一提,但是,你要知道,我的基础是文章阅读量两位数到三位数,直到现在,那些“好看”的数字还摆在简书上,而我,并没有删除这些呕心沥血之作的打算。
天上突然掉下一个大馅饼,砸中了我,我当然要研究这馅饼是怎么来的,希望再掉下来一些,自己主动的去接。
首先,我确定这个标题是不错的。“执教10年,我决定辞职了”,自带一些话题性和好奇。读者看到后,可能会想“我也想辞职”“如果我积累10年,还会辞职吗”“为什么辞职呢,受委屈了吧”
其次,通过读者和我的留言互动,我了解到文章还是有一些点能够引起共鸣,这让我确定它本身不差,文能对题。
文章也好,标题也好,其实我都没有怎么多想,就是表达了自己的心里话。这样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之所以对很多事情有共鸣,是因为我们底层的情感机制是相通的。
我们会因为同样的事情高兴,因为同样的事情伤心,因为同样的事情害怕,焦虑。甚至,因为同样的心理机制爱上一个人,憎恨一个人。
我们只要展示真实的自己就好了,表达能够触动自己的东西,能够帮助自己的东西,相信它也能触动别人,帮助别人。
做这件事,首先走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以用户思维之名去走别人的心。
讲真,想要去理解别人是困难的,我们更容易理解和自己类似的人。同频这个词,我觉得是个特别好的发明。频率相同,能共振,能理解。
前些天,听一个老师讲文案的课程,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她说:“你不是人民币,不要指望得到每个人的喜欢。”对啊,只要找到同频的人就好了。
我曾经读过三遍乔布斯传,乔布斯应该是产品之神了,仔细体会,乔布斯做产品的心法其实不是用户思维,而是个人主义,苹果的极简风格和美学,在乔布斯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他做出了让自己喜欢的作品,圈粉有同样审美的人。
做事情,首先按自己舒服的方式去做。这就像是穿了一双鞋,如果它不舒服,硌脚,你是走不远的。
下次写文章,要不要试试先“自嗨”?用户思维用在细节修改上可能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