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以为简书是盛产鸡汤文系列的平台,为查询些学习资料不经意间点了进来,发现别人在记录分享生活、学习,形式其实和博客差不多吧。
写日志还是上中学大学时在QQ空间常用的一个功能呢,虽然也常有在日记本上记录,但目的还是不一样,日记是每天/偶尔受情绪影响而写下的一些东西,里面也常有流水账成分,日志常因为一些或一系列有感而发需要表达初来进行的理性思考并记录。所以,前者感性,后者理性。
才意识到,其实豆瓣、知乎也有这个功能,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拖钵效贫儿。
很久没有写日记、写日志了,一是工作、学习忙,二是诱惑、欲望、选择多,闲下来总会有活动侵占你的生活,刷朋友圈、听喜马拉雅、听歌、刷抖音,一下子就没了。碎片化给人的感觉就是,效率极其低下,感觉什么都没做,时间就没了。
码字的过程还是很爽的,想起来以前几部电影场景里面,作为作家的主角沉浸在电脑前码字中,灵感如泉涌,其实这种感觉应该很棒,就像以前构思了一篇文章,反复修改,发了QQ空间日志,然后朋友陆陆续续点赞评论就很很爽,当然前者是针对写作过程的,后者针对的是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我自知是无法一直写作的,没有足够生活经验的源泉,更多是灵感一时兴起三分钟热度写一篇爽文自嗨一下,但将兴趣转为日复一日的坚持事项便很难了,精进、刻意练习失去的就是趣味性,收获的就是专业性、深度,好在我明确知道,哪些东西我需要做到精进尽量做到100分,哪些我其实只要做到60分及格就可以了。
我的目的是什么,刚下笔竟然是想着,临床经历这么多病例,不好好记录下来真是浪费呢,其实在印象笔记上我已经把特殊的病种、诊治大概记录了下来,只是很浅显。每次看到主任们电脑里分门别类的文件夹病例讨论/病例报告/按病人名分类的病历资料/文献论文,就心生好感,哪种逻辑清晰分明了然的秩序感很有成就感吧。所以,目的明确了,那就去做吧。至于病例放在这里是否太随意,因为它的意义在于温故知新,而网络平台更多是记录分享,嗯,想到个好办法,那就是,每隔段时间做个总结,生活、工作、学习、情感上的,里面记录些让人深刻的病例感悟之类的,也不会那么乏味,至于学习还是要有专门的学习笔记。边走边看吧,精益创业的起步是构思六成然后去做跟着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