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庄子》

2024年4月25日,终于开启了《庄子》的阅读。愚笨的我心存忐忑,因为我要读的不仅是一本传世千年享誉中外的国学经典,也是一本复杂诡谲逻辑思辩异于常人的哲学著作。我得提前给自己做一个心理建设,这是很有必要的。阅读《庄子》万不可操之过急,得静下来心来,细嚼慢咽。

首篇《逍遥游》,小二十年前,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共读过,那个时候,我只能从适情的角度即文学的角度,去领略它的“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如今再度翻阅,熟悉感没有把我推出门外,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难读。谁知定论下得太早,《齐物论》差点让我放弃再读《庄子》的欲望。原因之一,古汉语离我们太远,文中有许多未曾见过的生僻字,还有大量的词汇在今天不再使用,我想这也是诸多古代典籍被束之高阁的缘由吧;原因之二,某些词汇的意义发生了变异,有的大相径庭,有的意义相反,比如“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齐物论》)与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沉鱼落雁”的意义恰恰相反,庄子的原意是鱼和鸟并不认可毛嫱丽姬之美,我们常说人的悲喜并不相通,当然人和动物对美的判断也并不相通!原因之三庄子的逻辑思辨常常让我晕头转向,如“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齐物论》),这种正反对立概念的辩说,在《庄子》诸多篇章比比皆是。要么生要么死的绝对对立的概念,庄子却说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第一遍借着译文读完了,意思大概了解了,但是到底讲了个什么道理,没有明白过来。

这种没有读懂的状态,是因为对文本的阅读得不够,于是我决定再艰涩也把每篇文章连读三遍以上。第一遍借助译文,不单是一种译文,多个不同版本的译文,哪个说得通,就采用哪个的。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一些我之前采信的,后来再读的时候又觉得背离了原意,书中的笔记到处都有涂涂改改的痕迹。后来阅读次数多了,有的文章通篇都不会借助译文,而能够达到“其义自见”。如果说初读是因为《庄子》的文学之美,那么反复读则折服于《庄子》的逻辑之美,庄子精神的自由之美。

即便如此,我还是会时刻担心自己会半途而废,因为“厌读”的情绪会冷不防地窜出来。其实阅读某一些书籍真的是要靠意志力才能完成的。我不能这样生拉硬拽,否则,会彻底失去阅读的快乐,得想个办法。于是在阅读《庄子》期间,又穿插读一些好读的书,读到了“王子猷雪夜醒来,饮酒赏雪,忽忆戴安道,乘船夜访,至门前却返,称“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世说新语.·任诞》)本是意兴已阑珊,不如不见的自由放达,忽感庄学的精神魅力所在;读到了“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红楼梦.第一回》),人生就是大梦一场,契合了庄子的生死观。我没有想到我在别的书籍仍能读到《庄子》,仍在读《庄子》;我没想到交叉阅读,带给我另一种美妙的阅读体验。我发现多加点调料,多去读点小说,才会把阅读《庄子》的疲惫感消解掉,才会使这种慢半拍的阅读能行进了一年之久。

2025年的开年读《庄子.外篇》,把《秋水》读完了,我没有继续往下读,而是又回过头把之前看过的篇章,又重新来一遍,并改变了阅读计划,不再通读《庄子》的三十三篇,而是选读经典的篇目去精读。除此之外,2025年5月,开始跟着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老师学习,从哲学的角度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庄子》。我的经验是听课之前,一定要反复阅读文本,充分地阅读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在听课时不会完全迷信某种解读。

如果回到二十年前,我会不会去阅读《庄子》呢?我想我是不会的。文化积淀不够,人身经历不足,是无法打开这本书的,庄子思想消极悲观也不适合昂扬斗志的年轻人,但是人至中年,读一读《庄子》,得一些自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