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有一篇访谈,是关于胡金铨的:艺术的追寻。
李安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了,不过胡金铨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胡金铨是和金庸平辈论交的一代才子,也是华语电影首位获得嘎纳金棕榈的导演 。“文有李翰祥,武有胡金铨”,他和李翰祥也是香港电影史有数的大师。
我一直觉得胡金铨的电影有一种特殊的美感,举手投足之间,一颦一笑都有诗意的美,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形容这种感觉。李安贴切的称其为“气韵”,这就是安叔的魅力所在了,每次访谈干货十足,且都有令人有意外的惊喜收获。他和胡金铨一样,是博学多才的大师。
这次访谈还有一个我感觉颇为有趣而且触动我较深的话题,就是传承。
李安在最后说:虽然现在回过头来看胡金铨的电影,多多少少会有些小问题。但是没关系,关于电影的形貌我还是要感谢他。他深深的印在我的大脑中,,植在心中,是无法被磨灭或改变的,这的确影响了我的电影,而我也将影响后来的人,形成了所谓的“传承”吧。
其实,李安受胡金铨的影响,胡又何尝不是受中国山水文化,哲学的影响呢。
传承实在是个有趣的话题,尤其当你了解的够多,发现一篇文或一样艺术品取另一人,又不尽相同的时候,自然的会产生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感觉。很奇妙。这种感觉超越了时间,静静的沉在历史岁月中,悠远流长。
金庸的天龙八部写乔峰:“唯大英雄能本色,老僧对萧施主好生敬佩”。当时惊叹于乔峰的男子气概。后来才发现是出自《七侠五义》,称赞北侠欧阳春,“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塑造人物,性格是关键,描写仅是手段,金庸就抄的极尽精髓。
《霸王别姬》背后的故事也很有趣。
《霸王别姬》能拍电影,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李碧华,小说的原作者;一是徐枫,电影的制片人。
当年张彻拍《报仇》,姜大卫饰演为哥哥关玉楼(狄龙饰演)报仇的少年关小楼,就是以京戏《界牌关》为背景。李碧华在剧院看到了姜大卫演的关小楼,爱上了这个倔强的角色, 也因此对京戏产生了兴趣。他后来写《霸王别姬》,段小楼的名字就是取自于“关小楼”。
徐枫看到小说的时候,深有其感,这是一部跨越近代五十年的小说,完全可以拍成电影。 她拿着剧本找到陈凯歌的时候,陈凯歌还不看好这部片子,不想拍(笑)。是徐枫一力促成,才有了哥哥张国荣后来玉树临风的程蝶衣。
徐枫是胡金铨《侠女》的主演,参演了胡金铨的多部电影,受其影响自然也不必说,可以说,没有胡金铨,就没有徐枫,而没有徐枫,也就不会有《霸王别姬》的问世 。
你看,这世间的事是多么的巧合,这巧合之中别有另一番韵味。源远流长 ,风情万种。虽非切身体会,更无端心醉不已。
PS:豆瓣上也有胡金铨的书法,是webP格式,无法下载,有兴趣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