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经历过熊孩子的烦恼。比如,一位妈妈在广场溜孩子,碰到邻居刘奶奶,她招呼过后,自然而然的想让孩子和长辈打招呼。所以,她对孩子说,和刘奶奶问好。她期望的答案是孩子奶声奶气的说刘奶奶好。但是孩子给你的答案是攥紧你的手,躲在你身后。你无奈道,这孩子,咋还害羞上了呢。到此事了。
上面这个事例在中国非常典型,我的宝宝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场景中妈妈的话基本就是中国式家长典型的问答方式,就和英文课本里回答HOW ARE YOU的必须是FINE AND YOU一样。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一个让宝宝学习的好机会,是一个典型和宝宝沟通的教材,不过怎么教就需要懂得谈判的技巧。
不要感觉谈判就是一件在商场上严肃的事,其实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我看来,上面事例中的妈妈在整个过程中犯了育儿中的几个大坑,让我们通过整理这些问题,学习与孩子进行谈判需要掌握的第一条件——搞清楚谈判的目的。
搞清楚谈判的最终目的,是谈判的最基本原则。很多家长可能有疑问,我想谈什么我还不知道吗?但实际上,往往我们一开口说话,就忘了原来想要什么了。
开篇的例子中,妈妈想要的目的是什么?我给你几个选项,大家做下选择题:
A. 妈妈想让孩子打招呼
B. 妈妈想让孩子学会懂礼貌
C. 妈妈想展示孩子懂礼貌
一般人给出的答案应该是B选项,妈妈想让孩子学会懂礼貌,但是在孩子眼中,妈妈其实就是让他们打招呼。而实际上,妈妈表现出来的,是展示我的孩子懂礼貌,只不过装X失败。
仔细想一想,这三个答案间的关系。
先说选项A。
在孩子看来,他和妈妈玩的很开心,但是突然来了一个陌生人,妈妈让我打招呼。这时,他们的一般心理活动应该是这个人是谁?我不认识,或者我不熟,我什么要和他/她打招呼?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会进入一个秩序期,就是身边的环境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我家宝宝一般先洗澡,再喝奶,然后睡觉。如果先喝奶,再洗澡,她就会大哭。其实不是她闹,而是大人的行为违反了她的认知,她就会有一种不安全感,所以大哭。当孩子大一些,对外界事物了解多一些,知道先洗澡和先喝奶都无所谓时,他们就不会再因此哭泣了。
让孩子打招呼也是一样。现代的孩子,一般在户外的时间比较少。这意味着孩子在小的时候接触的人主要只有家庭成员。对于他们来说,所有的外人都是陌生人,非让孩子和他们打招呼,他们会很不适应,因为他们从小练习的都是和熟人打招呼。
虽然孩子和外人熟的很快,只要一起玩一会就好了。但是别忘了,孩子的记忆力其实没那么好,现在他认识了这个陌生人,但是如果两天没见,他肯定会忘掉。想想你还能记得自己两三岁时的事情吗?几乎想不起来任何事情,原因只是我们忘记了。
我的孩子由父母带为抚养,意味着我和她妈妈不能每天见到她。虽然每天都会视频,但是每次回去看她,她都会愣一下,似乎不敢确认就是爸爸妈妈。但毕竟每天视频,加上我们回家的次数比较频繁,她不至于忘记我们,但也会记忆模糊。
还有个例子就是我宝宝小时候,她的太姥在我家住了两周。那段时间,她和太姥混的很熟。后来太姥回家了,她还会问起太姥呢?过年的时候,带她去看太姥,我们让她打招呼,她说死不从。她爷爷奶奶都说不知道咋害羞了呢,结果给她贴上害羞的标签。她自己也捂脸,说是害羞了,算是借坡下驴。不过,当她屋里屋外跑了个把小时后,突然冲到太姥身边,说了句太姥新年快乐。全家人都是蒙的,只不过是她记起了那段时候和太姥相处的时光。
所以,打招呼永远不是我们让孩子做的目的,这点一定要搞清。
再来说选项C。
中国人看待打招呼这件事,一般都是笑笑,默认孩子家长已经替孩子问好了,不会持否定态度。其实是我们太善解人意,给那个妈妈下了台阶,也导致了家长们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于是形式上就成了妈妈让孩子打招呼,孩子不从,她们给孩子贴个可以给自己下台的标签,因为孩子总是被原谅。
这里妈妈的行为有两个问题,第一是让孩子打招呼。如果没有教过孩子为什么打招呼,如果没有让孩子练习过如何打招呼,如果没有告诉过孩子什么情况下打招呼,那么,就不应该指望孩子能按你心里预期的去打招呼。他们只是孩子,不是天才,还不能立刻按你的套路学会打招呼。他们不是害羞,只是需要时间来适应陌生人和学习打招呼。
第二个问题是妈妈用孩子的标签掩盖自己的窘境。我们说孩子害羞,仿佛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凭什么这么说?凭孩子不打招呼就这么下定义?太武断,而且上面已经反驳过这个观点了。其实家长们如此做,就是潜意识的表现,他们无情的让孩子承担不属于他们的罪过。类似害羞的标签还有很多,比如熊孩子、胆小等等。这可不是小事情,不是你化解了自己以为的尴尬,而是给孩子贴上了这个标签。而且从此以后你还会不断强化这个标签直到孩子真的变成这样。
最后说选项B。
这个我们看似的标准答案,也是我们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反而常常被忽略。其实这不能怪我们父母,因为我们从小就是这么被教育长大的,我们只不过把我们经历的、看到的,交给孩子。但是,我们忘了从中学会总结,怎么做更加科学。
既然讲到这,那么我提前透露几个应对让孩子打招呼的方法,供您参考:
一、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招呼。不要感觉孩子小就不和孩子讲道理。道理必须讲,而且要不止一遍的反复的讲。对待孩子,只有重复他们才有可能记住,之后才有理解。我们要孩子打招呼其实就是让孩子懂礼貌,所以要告诉孩子懂礼貌是美德。不过这通常没效果,因为孩子不懂美德是啥嘛。这就需要父母有点共情能力,比如你可以告诉宝贝,长辈们都是爸爸妈妈认识的人,很喜欢你,和长辈打招呼,他们会开心,他们也会和你打招呼啊。他们还会表扬你,还有可能奖励你。对于孩子,赞美和奖励比美德靠谱得多。而且这也帮孩子分清界限,即什么样的人才打招呼。
二、告诉孩子什么是打招呼?怎么打招呼?告诉孩子,打招呼就是互相问候,代表礼貌。打招呼的方式有很多,教孩子,从简到难,最开始的都是说句您好。这点中国人做的都很好,小孩最开始不会说话时就开始学招手打招呼和拱手谢谢了。
三、帮助孩子练习打招呼。其实一般小朋友都会打招呼,但是他们不会对陌生人说,让孩子了解什么情况下要打招呼,这就需要父母带着练习了。这点很重要。家长带着孩子,碰到熟人时,如果孩子不打招呼,首先不要贬低孩子。而是要给孩子讲清楚这是谁,并把这和你之前给他讲的为什么打招呼,怎么打招呼联系起来,再带头示范。切记不要奢望一次成功,孩子对新技能的认知和学习可没有那么快,需要反复练习才有效果。
把每次带孩子打招呼的机会都当成礼貌课吧,不要贬低孩子,要多多鼓励哦。以上几条就属于谈判技巧中的一种,之后我会陆续更新的,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