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宴·孩子,我想对你说 ]
士儿
花前细雨迷,人间四月①,芳菲先放。
惨雁频传,网红雏鹤飞嶂。
绿野丰收气壮。雪镜月、照云梯上。
地宽梦窄,蜗牛牵绊,羡景行②心向。
难忘。空梦凌烟像③。恨穿机心甲④,觅知音赏。
欲斩长鲸,弄潮过万重浪。
千缕丝谁落网?暖风拂、洗千江爽。
少年畅享,临风款款深情酿。
创作背景
参加了房超平教授在学校举办的教育类讲座,其中提到“无用”之“有用”的概念和一个个伤心欲绝的孩子被父母硬逼着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案例,至今眼前、脑海和心里似乎还能听到孩子们痛苦的呐喊和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刻骨仇恨。
其实,很多的儿童心理学家会提到家庭为孩子提供安全网的概念。个人觉得塔尼亚·露娜(Tania Luna 和 liLeeAnn Rrenninger 合写的《惊讶心理学》(Surprise)的论述更为深刻一些:
“做高空秋千飞行的学生如果知道下面有网就愿意冒险,蹒跚学步的小孩如果有信任的父母在身旁也会大胆往未知的地方小跑。想象一群两岁的孩子在不熟悉的操场上小跑的画面。那些有父母紧跟身后保驾护航的小孩会随意走动去冒险,但对于那些不能依靠父母的小孩来说,操场就像是地雷区。他们一寸一寸缓慢地往前勘察,然后回急忙撤退,紧紧抱住监护人不放……
信任是让我们放手的心理安全网,不管是放开高空秋千的横木让身体抛入空中,还是放手确定性而去拥抱不可预知性。如果我们身下没有安全网,旁边也没有守护人,那么反弹力就是我们最强大的安全网。它让我们相信,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不会有事,告诉我们摔倒时我们有能力处理好,能让我们冒险在陌生的范围里闲逛,而不是拔腿就跑回安全的大本营。“
说来容易,真的做起来就挑战重重了。
林徽因有一首诗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据说,是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喜爱,并寄予深切希望。可是,按现在的套路来说,等到"人间四月"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已经有一批孩子”芳菲先放“了,更要命的是”人间四月芳菲尽“了,对孩子还能有何奢望呢?
即便别人家”网红雏鹤飞嶂“,你还可以假装镇定地告诉自己慢慢来,不急不急,还是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可是,转眼就到了”绿野丰收气壮“的秋季。你却再一次发现人家的孩子不管神还是形都已经在“云梯上”了,自己的孩子却不单”地宽梦窄“,而且如”蜗牛牵绊“,试想想,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的你,还能如何呢?难道只能做”羡景行心向“、”空梦凌烟像“的旁观者?
焦虑不安的你只能狠下心来,除了分数、分数还是分数,孩子只能由着他们”恨穿机心甲“,由着他们空”觅知音赏"。于是,我们一手制造出了一个个不知感恩的孩子,甚至出现类似北大天才弑母的惨案。
可是,如果孩子觉得家庭氛围足够温暖就会有安全感,因而,
我们是要用爱织成安全网,让”少年畅享,临风款款深情酿“的孩子在经历挫折,落网后反弹;
还是借爱的名义织就密不透风的网,让孩子如被捕的长鲸一样只能陷入网中作垂死挣扎?
抑或是给孩子”暖风拂、洗千江爽“的关爱,从而让孩子即便离开了爸妈的安全网,却依然能放心地”斩长鲸,弄潮过万重浪“?
最终,权衡总总,我还是希望越来越多的爸妈能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会一如既往地织就爱的安全网,一如既往地希望你有一个“少年畅享,临风款款深情酿”的幸福童年!
另附: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是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笺 注
①人间四月:既可指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又可指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②景行[jǐng xíng]: 指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出自《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jǐng háng xíng zhǐ ]”此处去本意,平坦的大道。
③凌烟像:指 凌烟阁 中功臣画像。宋 叶适 《晋元帝庙记》:“ 汉 唐 陋矣,其殊勋盛烈,亦纪官爵,图形貌,有 麒麟 、 云台 、 凌烟 之目,夸其得意。”
④机心甲:源自机心,指机巧之心,奸诈之心。
备 注
1、此诗词押中华新韵,毕竟新时代需要使用一些新词汇。按宋媛苏氏的《飞龙宴·炎炎暑气时》格式填词,并已通过“诗词吾爱网”的在线检测。
2、图源自网络。
3、以上的解读是在写诗时的所思所想。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懂并喜欢上中华古典诗词;二是为了哪一天自己再失忆时能够看懂自己所写的诗词。因而,若只愿沉浸于诗词世界的读者可忽略不看。
4、不过,事后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启示,而且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从多个出发点进行解读,或许这正是写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5、以诗史,记录生活的痕迹,见证蜕变的年代。艾略特在一九三0年为约翰逊博士的《伦敦》和《人生希望多空幻》两首诗的合订本作序时写道:“不管人们愿意与否,他们的感受性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但是只有天才人物才能改变表现的方式。很多二流的诗人之所以是二流的,就是因为他们缺少那种敏感和意识来发现他们与前一代人感觉不同,必须使用不同的词汇。”——告诫自己既要有传承也要有创新,更要有代表我们时代的语言。
6、诗人华兹华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诗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开心的人的更加快乐,好让白天的阳光更明媚;教导年幼者及各年龄层有仁爱之心的人学会真正地观察、思考和感受,让他们在行动和心灵上更有德性。这就是它们的职责,我相信在我们作古多年后,它们仍会忠实地完成这个使命。”——以此共勉。
7、生活还有中华诗词这个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