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当然是指学生课本以外的书。学生时代课本是被迫读的,为了考试能有个好的成绩,所以在学校里有老师讲,回家有家长看,左右和书相关的都会有一种或多或少的被迫感。
除了课本之外的书——小说、文学作品、科普杂志等等,吸引力还是很强的。但是随着离开学校,书似乎也开始远离我们,每天的时间都被各种各样的活动事件所占据,书几乎没有占到什么角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意识到电子信息的快餐文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知识和书本的需求,于是便产生了新生事物——拆包速读一本书。这是一种读书形式,由专业的团队选择有针对性的书,将其拆分成各个小部分,每一个小部分都会有一部分截选和点评,而这个截选和点评一般都是由比较有名望的人或者比较专业的人来提供的。而拆包也是有规则的,不论书厚薄,一本书只会被分为6个或7个部分,每天一个拆分包,每个拆分包的容量又相差无几,如此一来,一周便可读完一本书,一年便是52本书。
这样的读书形式初看起来很棒,每天花一点儿时间来读书,一年便可以轻松的读完52本书。事实真的如此吗?我曾经也参加这样的社群每天拆包读书,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形式根本不适合我。为什么不适合呢?读完之后我没有丝毫的收获。
拆分的小包不是原书的原内容,而是解读者截选出来他认为好的精华的部分,点评也是站在他的视角下看这本书的这部分内容而产生的思想。最关键的在于他的阅历与我不同,他看书的思维方式与我不同,他看着精华的内容对于我来讲未必就是精华。其次,每天看到的只是书的一个小部分,对全书的脉络不清晰,没有承接,对于全书便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于是没有知识可以沉淀下来,为我所用。于是,这样的读书形式被我放弃了,重新坐在书桌前,拿起书从第1页慢慢的品看起来。
静下心来,不禁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么读书应该是为了增长知识,使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多,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里,有丰富的知识便可以当官,那么读书可以获得财富。书香门弟与官宦人家总是备受关注,世人也都愿意将女儿嫁入这样的人家,那么如花美眷便不再是难事。在古代如此,在现代,读书依然有着这样的作用。
所以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会选择读书。如果需要将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从而改变生活,那么拆包速读的方式读书几乎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甚至同一句话,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理解收获的也是不同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会参加到这样的读书活动中呢?也许在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写总结时可以加上一句,今年读书52本。